四十八寨歌节:世界上最长的歌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姜雨熙
四十八寨歌节简介:
四十八寨歌节是流传在贵州天柱县、锦屏县和湖南靖州自治县、会同县四县交界地的48个侗族、苗族村寨的民间歌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晋时期,包括13个歌场。每个歌场每年赶一次,从农历三月开始到九月结束,歌会长达半年,可谓世界上最长的歌会。
四十八寨歌节开场时间多是月中属“戊”的日子,当地称为赶“土皇”。每到集会时间,山坡上、道路旁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是当地苗族、侗族群众集会玩山、唱歌、交友、恋爱的传统民族节日,被誉为“民族生态博物馆”。
四十八寨歌节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唱腔特征。苗歌高亢嘹亮,侗歌和声悠扬,搭配地方特色唱腔,形成当地独特的生态音乐体系,展现了侗族、苗族的独特民族风情。有河边调、高坡调、青山调、阿哩调等。歌场上一般以村寨或家族为单位组成“歌堂”,歌堂以侃歌为主。人们以歌会友,除了唱侗族传统山歌外,还有大量以汉族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套歌,如“唱三国”“唱说唐”“穆桂英挂帅”“唱毛红玉英”“唱洛阳桥”等。唱古歌、叙事歌是歌场对歌最大的特色。叙事歌是侃歌的主要内容,往往通过对人对事的歌唱,激情满怀地讲一个故事,这类歌最受人们的喜爱。
2011年,天柱县申报的歌会(四十八寨歌节)项目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歌会(四十八寨歌节)州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泽忠:
以歌会友以歌化俗
不拘于时、不限于地,青年男女自发组织唱歌,人们随着四十八寨歌节聚集而来,踩歌堂、情歌对唱、众人齐舞、篝火晚会……活动形式多样。
“以前的山歌我们都是唱亲情、友情、爱情,现在我们结合生活场景的变化,对歌词进行改编和创作,唱美好生活、宣传家风家训、歌颂乡村振兴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歌会(四十八寨歌节)州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泽忠说。
在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歌场,每年歌节都会迎来湘黔边界的近百支山歌队伍,热闹非凡,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一同感受四十八寨歌节的“月月有歌节,处处闻歌声”。其中,玩山歌的歌词简练,一般四句七字颇受欢迎。比如,初到歌场时唱《进场歌》:“初进歌场打一望,人山人海闹洋洋。张也来看花世界,李也来看花朝阳。”王泽忠开嗓吟唱起来。
“古老歌谣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王泽忠说,传统歌节在内容、形式与功能方面发生了显著转变,它从原本只限于村寨内部的节日活动,逐步演变成一个开放性的大型节会。这一转变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和基层治理,不断展现出契合时代需求的新光彩。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时珊珊
三审 宋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