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讲安全 个个会应急 抢险救灾·先锋力量]20余次在洪水中生死穿越,从江消防员张井华和队友们从死神手里抢回32条鲜活生命 那一声平安后的“谢谢”最动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余光燕
当特大洪水正摧毁都柳江堤岸,县城应急响应警报刺破长空,数万人紧急撤离——黔东南的从江县銮里大道消防救援站特勤一班副班长张井华与战友们逆流冲向被困者。
脚下是巨大的死亡漩涡,手中是10米长的震颤绳桥,6月24日,在从江县海事大楼,张井华与队友从洪魔中夺回5条生命。10天的极限攻坚由此开始,从6月24日搭建“生命索道”,到7月4日完成清淤归队,张井华在从江县“6·24”“6·28”特大洪涝灾害中,穿越20多场生死救援,从洪水中夺回32条生命;清淤面积超8600平方米,转运物资超40吨。
20余次穿越生死线
6月24日13时45分,张井华与7名战友接警到达临江而建的从江县海事大楼时,洪水已淹没一楼,7人被困。
“先救老人和妇女。”张井华与队员们驾驶冲锋舟靠近大楼一楼窗口,成功营救了1名老人和1名妇女。
一个回头,两股浊流欲将海事大楼吞噬——一股顺江奔涌,一股灌入街道,将这栋5层建筑围成孤岛。
张井华转身望去,楼底架空层已形成恐怖的虹吸漩涡,水位不断猛涨。剩余5名受困者被迫转移至天台,拼命呼救。
张井华仰头盯着天台处几乎抱成一团的5人,再看看浑浊水流中暗藏的钢筋、杂物等致命危险,冷静思考后报告:“报告指挥员!我申请改用‘横渡救援’方案。”
沉默5秒后,指挥员刘泽继应答:“同意!”
他们爬到海事大楼对面楼房的3楼,将抛投器射到对岸,被困群众合力将绳索固定在栏杆上。
7分钟后,张井华站上绳桥端口:绳桥两端落差约6米,跨度约10米,脚下巨大的漩涡,静力绳在空中震颤。1分钟后,他借着臂力快速到达彼岸。8分钟,他与队友搭建了“生命索道”。
“我们不敢滑下这根细绳啊。”当张井华准备给被困人员穿上救生衣,才发现大家面面相觑,手脚发软。
一边讲解绳索系统原理、安抚情绪,一边给被困人员上装备,当张井华以为为大家做好了心理建设,到第三人的时候,一位体重近百公斤的壮汉告诉他:“不行,我恐高!”说着,整个身体几乎瘫软。
看着不断上涨的洪水,张井华将两人用双钩锁并联,一手抱住对方,一手拉住绳索,用腿绞住副绳,一声“别往下看”后,一跃而下。
到了第四人,因救援上一人用力过猛,在绳桥中央,张井华右臂突然抽搐。他咬紧救援带腾出左手,拖住了被困人员,艰难送达对岸。当最后一名被困人员安全抵岸,他瘫坐在地颤抖,几次没能解下头盔。100分钟的高强度救援几乎耗尽了他的体力。
“我当时不敢让任何人知道,当滑轮扣上主绳的瞬间,一种‘将面对死神’的念头一闪而过,全身肌肉收紧。但再一看对面呼救的5人,内心被另外一股力量充满。”张井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他的第一次横渡实战。
惊魂的100分钟,仅是一个切片——当天,这名28岁的消防员穿越20多场生死救援,从洪水中夺回32条生命。
10天救援挑战极限
实际上,这场横渡,张井华于24日凌晨1点就开始“准备”。当日凌晨,从江县防汛应急响应不断升级,张井华所在的銮里大道消防救援站早已接到支队指挥中心下达的出动准备命令。
检查装备、器材上车,携带量比平时出警多三分之一。全站进入高度紧张的战备状态。作为经验丰富的救援骨干,张井华深知此次汛情的严峻与复杂。“要拼命了!”他和战友们做好了迎接一场硬仗的准备,认真核查调试装备,细致抠好每一个细节。
凌晨2时15分许,指令下达,张井华与战友们迅速投入战斗。
洪水汹涌。上午11时15分,在滨河映象老酒厂至岜沙路段,正在撤离群众的张井华,循着呼救声跃入冰冷的洪水中。十几米开外,他找到一位被困的60岁老人,而老人的5米开外,一股激流咆哮而过。
当他抓住老人手的那一刻,老人的眼泪夺眶而出。他将老人护在怀中,用身体挡住洪水冲击与杂物撞击,护送到安全地带。
当夜23点35分,在从江县三中路口,张井华与战友将一名独居男子安全护送至安置点——这已是张井华当天救援的第32名被困群众。
肆虐的洪水逐渐退去,留下满目疮痍,道路、农田被毁,学校、商场一片狼藉。大队迅速成立灾后治理小组,张井华主动请缨加入“清淤突击队”,投身排涝攻坚的“主战场”。
25日清晨,张井华与队友奔赴受灾最重的县城农贸市场。一股“泰山压顶”般的压力扑面而来:摊位铁皮、肉摊铁架拧成了麻花,数吨腐肉在高温下臭气熏天。
张井华扎进齐膝深的黑泥,徒手用撬棍别开缠绕的铁皮,用液压剪切割变形的货架;双手在黏稠腥臭的泥浆里摸索、抓扒,将堵塞排水口的烂木板、破编织袋和碎石块徒手清理出来,一点一点撕开通道。
30℃高温下,张井华与战友用双手将泡烂的家具、损毁的电器、沉重的货架残骸一件件抬出废墟,再架起高压水枪,冲洗干净店面与街道。
高温酷暑、蚊虫叮咬,他和队员昼夜奋战,平均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以极限作业为受灾群众抢出重建时间。
九昼夜奋战,张井华和队员清淤面积超8600平方米,转运物资超40吨,双脚在污水浸泡中溃烂,疼痛难忍。
“一想起乡亲们递来的矿泉水,听到他们平安脱险后那一声声谢谢,一切就都值了。”张井华说,“一个特别深的印象,我在帮一个阿姨冲洗她的店面,她那句‘你们辛苦了,哪里都能看到你们,一有事都有你们在’,让我一下子又充满了干劲。”
870次任务淬炼尖兵
救援结束后,救援站加强了绳索救援技能培训以及绳索模拟实战训练。在训练场,张井华不断跟队友复盘当天的横渡协作细节,不断演示新的锚固方案。
“他总是在不断突破自己,不断在找最优解。所以很快成长为队里的中坚力量,是队里当之无愧的优秀战斗员。”提起张井华,此次横渡救人的现场指挥员刘泽继这样评价。
对于战友来说,张井华是一个全能型的“六边形战士”。
“他跑步跑得凶,三个科目中至少两个是能够排第一的。”
“他特别能吃苦,扛着60公斤的假人,一口气上20多楼不带停的。”
“他的意志力让我们想起来都怕,每次总是想超过他的脚步,总是到最后一步败下阵来。”
“他从来不抱怨,任何复杂的环境,他都敢于面对。”
“他特别的关心和照顾队友。”
…………
救援记录见证了他超强的业务水准。翻开支队记事本,张井华870次任务的刻度清晰可辨。
2022年榕江县“6·4”D2809次列车脱线事故中,他突破外围复杂环境,为一线运送器材;
2023年从江县“1·20”汽油罐车侧翻泄漏事件中,他和队友为油罐车稀释降温,并蹲守这个“定时炸弹”超24小时。
…………
“确保每次救援都零失误,我做到了!”回看这些“战绩”,张井华笑着说。
而所有的“零失误”,都有迹可循:在2023年度训练工作中,表现特别优异被国家消防救援局表彰为“训练标兵”。其中,主攻的400米物资疏散成绩达1分19秒;因为挂钩梯这个项目在队里稍弱,他一边与队友石远宏“暗暗较劲”,一边虚心求教。
张井华说,“未来,我们需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与恐惧,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帮助更多的群众。”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时珊珊
三审 宋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