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街道:织密暑期关爱网 温暖少年儿童心
“昨天教的溺水自救手势,我回家给爸妈演了三遍!”“那道数学题我终于搞懂了,等下我教你!”近日,在天柱县凤城街道南门社区活动室里,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在活动室里回荡。
“为做实做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假期来临前,我们就着手谋划成立了睦邻‘童’行班。”南门社区党委书记潘琴环指着手中排得满满的课程表介绍道。
睦邻“童”行班的课堂上,大学生志愿者耐心辅导课业难题,退休教师手把手开展安全实训,丰富的课程让整个暑期日程充实而有序。每天下午,40余名孩子在这里读书、练字、做游戏,原本安静的活动室俨然成了热闹的“成长乐园”,欢声笑语里满是少年儿童的蓬勃朝气。
这份暑期里的成长陪伴,同样在乡村土地上悄然蔓延。视线转向凤城街道乐寨村,村里的宗祠内,琅琅读书声不绝于耳。为丰富少年儿童暑期生活、培育良好学习习惯,村“两委”创新开设的“家风小课堂”正生动开讲。作为传承文化、凝聚人心的精神地标,祠堂内高悬的家风家训匾额,与孩子们专注的神情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育人画卷。
乐寨村村支书杨代鑫表示,这一模式不仅让沉睡的传统文化资源焕发新生,更通过代际对话筑牢了乡村德育根基。家长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不仅主动分担家务,同伴间发生矛盾时还能引用“和为贵”等家训来化解。下一步,乐寨村计划收集整理家风故事,编撰成册,让“家风小课堂”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长效文化阵地。
而在凤城街道润松村的“儿童之家”,一场防溺水安全教育课正进入互动高潮。
“谁能演示一下‘六不准’里的‘不准私自下水’?”志愿者话音刚落,孩子们迅速围成一圈,用情景剧演绎起“如何拒绝小伙伴到野塘游泳的邀约”,课堂气氛热烈而有序。
“我很喜欢这里,不仅能学到新知识,每天还有好多小伙伴一起做游戏!”一位参与活动的孩子兴奋地说。家长们也纷纷点赞:“活动既解决了假期孩子无人看管之忧,又让他们在集体中培养了学习兴趣,非常有意义。”
从家族祠堂的家风浸润,到社区课堂的趣味互动,再到安全技能的实用实训,凤城街道巧妙串联起“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祠堂等阵地,织就了一张“点面结合、动静互补”的暑期关爱网。
下一步,凤城街道将持续深化“党建+志愿服务”模式,链接更多社会资源,不断丰富课程内涵,让暑期关爱活动既有“文化温度”、更具“成长深度”,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来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王槐雪
二审 时珊珊
三审 宋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