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硝烟已散 精神永存

2025-08-19 贵州日报 雷刚

学生在息烽集中营参观。明荣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吴兵

       贵阳市息烽县阳朗坝,苍松翠柏掩映着息烽集中营旧址,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在西南地区设立的三个秘密监狱之一,其中息烽集中营的规模最大、管理最严、级别最高。这座曾被称为“人间魔窟”的秘密监狱,在1938至1946年间囚禁过1200多名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其中600多人惨遭杀害。

       硝烟已散,精神永存。

       铭记历史:烽烟中的不屈脊梁

       步入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空气瞬间凝重,观展人群屏息凝神。

       当讲解员描述“披麻戴孝”“点天灯”等酷刑时,人群中传来压抑的抽泣声。透过墙壁缝隙窥见刑讯微缩模型,惊愕与愤怒写在每个人脸上。

       “看到小萝卜头的照片,心里像被揪住了。”来自云南交通运输学院的赵老师眼眶泛红。展墙上,烈士遗言字字千钧:“我只要一息尚存,誓为保卫真理而抗争!”来自云南的何老师驻足良久,“这些话语穿越时空,对我们是极好的教育。”

       集中营旧址内,52间“斋房”阴冷依旧。70岁的重庆游客秦先生抚摸着斑驳墙壁,声音低沉:“这里,还有重庆白公馆、渣滓洞,我都去过多次。记住先烈,就是记住民族的根。”

       讲好故事:红色文旅助发展

       “有一次讲到小萝卜头事迹,身旁一位游客泪流满面。”讲解员吴燕说:“他的悲痛感染了我,我只能强忍泪水完成讲解。历史被记住,故事被传播,精神被传承,这就是我工作的意义。”

       在《烽火不息》展厅,游客戴上耳麦,声光特效瞬间将人拉回1941年;立式显示屏前,杨虎城等烈士“现身”对话,人像声效合成直击人心。

       “在这里,观众能走进历史、触摸历史。”纪念馆研发中心主任袁萍介绍,科技赋能加持,游客互动率提升40%,青少年团体参观量激增65%。

       “依托‘一地一馆一红庄N点’体系(市委党校息烽基地、纪念馆、猫洞红庄、南渡乌江遗址等),开发10门研学课程,打造‘信仰之路’等主题线路。”息烽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郭艳枝说,上半年,息烽县红色旅游接待游客137.58万人次,占总游客量33%,红色教育培训团队达661个。

       激发力量:红色沃土崛起产业新城

       走进息烽经开区小寨坝镇D级化工园区,宽阔道路旁厂房林立,智能设备高速运转。这里是息烽县的“工业心脏”,贡献了当地70%以上产值。

       “磷氟化工是我们的根基。”县工信局负责人指向产业图谱,2024年,该产业产值破103.3亿元,增长27.8%,占规上工业84.5%。

       在磷化集团息烽基地,40万吨湿法净化磷酸项目智能大屏数据跃动;数公里外,开瑞科技的磷酸铁锂生产线正消化其产品。一条“磷矿石—磷酸—磷酸铁锂—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已然闭环,全省首条全要素电池回收项目实现磷铁回收率90%、碳酸锂93%,更添亮色。

       “基金+产业”“龙头+配套”等模式成效斐然:2亿元特色产业基金助力企业落地,“园区事园区办”机制,让贵州希诚碳纳米管项目从立项到通水电,仅用时23天。2024年,息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1.6%,居贵阳市第二。

       息烽县产业“组合拳”协同发力:聚焦“磷氟化工筑基、健康医药塑特、电池材料耦合、印染纺织扩能”,打造全省唯一化学原料药产业园;推动千万羽肉鸡产业大县建设;借力红色旅游与南山天沐温泉升级,撬动文旅消费。

       2025年,息烽正向着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奋力进发。息烽县的高质量发展正是对历史最深沉的告慰,更是通往未来的坚定宣言。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潘雪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