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大风洞镇:“稻鱼鸭”激活梯田富民路
初秋,贵州凯里市大风洞镇的高山之上,层层梯田似天梯蜿蜒,金黄稻浪随风起伏,与民居、机耕道、青山、云雾相映成趣,绘就生态人文绝美画卷,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自2016年起,大风洞镇精心培育“平良贡米”品牌。2017年通过无公害及有机认证,2018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其微量元素含量远超普通大米,营养价值显著。此后,品牌发展加速,2019年纳入黔东南州“苗侗山珍”品牌体系,2022年成为凯里市农业产业七大生态特色品牌之一,产品畅销省内外。
为保品质,当地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建立质量追溯体系,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目前,大风洞镇17个行政村均有种植传统水稻的习惯,“平良贡米”主产区集中在“三都”片区,平良村等村也广泛参与。今年种植面积达1.73万亩,规模化种植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种植过程中,大风洞镇探索创新种养模式。水稻种植区普遍开展稻鱼养殖,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鱼吃害虫杂草、为稻松土,稻为鱼提供栖息环境和食物,形成互利共生生态循环。
大风洞镇都蓬村大胆尝试,推行稻鸭15亩(今年放鸭300只)、稻菌15亩(种植羊肚菌,亩产400 - 500斤)模式。稻鸭共生中,鸭子控虫除草、粪便肥田;稻菌轮作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提高利用率和附加值,羊肚菌市场价高,为农民带来可观收益。此外,水稻收割后种植油菜,实现稻油轮作,增加土壤肥力和农民收入。
“今年在稻田放鱼苗、鸭苗,生活越来越好!”都蓬村村民吴大章笑着说。特色种养模式让农户每亩地收入比传统种植提高数千元。
“一田多收”不仅拓宽了增收渠道,还为高山梯田增添魅力。如今,稻田既是生产场所,也是旅游景观。
丰收季,金黄稻穗低垂,游客漫步梯田,欣赏田园风光,参与捕鱼、捉鸭等农事体验,品尝稻花鱼、生态鸭和羊肚菌,感受乡村生活。
“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游客和本地人感慨道。大风洞镇将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集生产、观光、体验、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未来,大风洞镇将坚持绿色发展,深化特色种养,加强品牌建设,推动农旅融合,让高山梯田成为生态富民的“聚宝盆”。
来源:通讯员 阚夕芷田
编辑 王槐雪
二审 王珺
三审 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