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乡空间重生记
夕阳下的西江千户苗寨。
游客在西江千户苗寨梯田观光区拍照打卡。
龙塘村一角。
西江千户苗寨田园风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金秋时摄影报道
盛夏时节,群山环抱中的西江千户苗寨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铺展在世人眼前。
这里不仅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苗族聚居地,更有璀璨的银饰文化、层叠的梯田景观和深厚的农耕文明。然而,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发展,面对耕地碎片化、村庄空心化与生态保护的多重挑战,这片古老土地也曾陷入发展困局。
随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深入推进,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指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统筹推进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的一项空间治理活动。
如今,破碎田畴逐渐被连成片,闲置宅基地和集体土地进一步被盘活,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西江镇不仅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三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典型案例,更探索出了一条以土地整治赋能民族文化传承、生态价值转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融合发展之路。
守好耕地红线
傍晚即将来临,青山的深绿与远处夕阳的橙红交相呼应,此刻的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进入了大量游客。
站在观景台,不仅可以一睹千户苗寨灯火亮起的瞬间,还可欣赏依山而建、镶嵌在山峦间宛如大地指纹的梯田景观。
今年,景区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完善苗寨内数公里的梯田生产道,通过“田、水、路、林、村”全要素综合整治,建成“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农田生态系统。
这不仅方便了苗寨农户农业作业,还成功打造景区梯田观光区,拓展了核心景区容纳空间。
石板铺就的生产道上,密密麻麻站满了“打卡”夕阳稻田风光的游客。
上海游客蒋依依和闺蜜身着苗族服饰,站在田间旅拍时不停称赞:“贵州的梯田太美了,很出片!”
农用地整理只是当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其中一个项目类别。
黔东南州雷山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肖涛介绍,“雷山县是雷公山主峰所在地,全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50.89%,耕地破碎,土地资源十分稀缺。”
2021年,雷山县依托西江镇“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巨大吸引力以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将西江镇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示范样本。
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留则留、宜整则整”的原则,在西江镇中部核心片区、西部经济片区、北部经济片区、南部经济片区等重点村落布局了12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子项目。
项目主要包括:农用地整理、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乡村风貌提升、道路优化、水环境整治等五类工程项目建设。
单从耕地保护效果来看,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全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54公顷,在保护原有耕地不撂荒的同时,有效提升耕地质量等级,全面提高农田质量和土地集约化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特色农业提质升级。
乡村空间重构
“景区单日游客接待量突破4.2万人次。”西江镇党委书记唐禄鹏介绍,暑期以来,位于雷山县西江镇的千户苗寨迎来一年里的游客高峰。
然而,千户苗寨核心景区主要位于西江村所在地,占地2.5平方公里,容纳度有限,旅游旺季严重影响游客体验感。
“如何让游客留下来?西江镇需要打造更多的旅游亮点。”唐禄鹏表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进一步优化了千户苗寨周边村寨的乡村空间布局,释放出周边村寨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潜力。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西江镇以“土地整治+N”为思路,在做好耕地保护的同时,加大千户苗寨周边村寨人居环境的整治力度,通过村庄规划引领,龙塘村、控拜村等周边苗乡面貌焕然一新。
走进龙塘村,干净整洁的村居道路两旁,是一栋栋风格统一的木质干栏式小青瓦苗族传统吊脚楼建筑。这几天,来自上海的暑期夏令营团正在体验当地苗族蜡染、长桌宴等民族文化。
而在几年前,龙塘村还是污水横流、人畜混居的模样。
“现在一张乡村规划图引领,在保留村落原始风貌的同时,村里还科学规划了固定的篮球场、芦笙场以及其他公共绿化空间,比城里的小区住着还美。”龙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文远胜说,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15户人家将自家打造成民宿客栈,暑期以来接待了大量来自云南、四川等地的游客。
不仅是龙塘村,西江镇在确保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提升”前提下,深度开发利用空间资源,将碎片化的耕地、荒山荒坡整合整治为连片农田或特色农业景观,实现农村土地资源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镇共完成2172户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改造,建成13.17公顷美丽清洁田园。
依托西江千户苗寨国家4A级旅游景区,联动周边功能片区进行差异化发展,共构“复合功能区”,推动农业、文化、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民宿经济、旅游观光、养生体验、研学旅游等新业态。
目前,西江镇正聚力打造“游在西江、乐在黄里、居在龙塘、养在脚尧、孵在白坡、产在大沟”的文化体验核心区,提升区域旅游影响力和竞争力。
盘活闲置土地
最近,位于黄里村的苗乡米酒厂正式投产。曾经闲置了好几年的村集体土地经过盘活,摇身一变成为米酒厂。
该米酒厂是雷山县东西部协作项目,入驻黄里村后,除每年可为黄里村增加20万元土地租金外,村集体还可参与酒厂盈利后的分红。
目前,米酒厂生产的3种产品不仅在千户苗寨景区大受欢迎,还远销北京、内蒙古等地餐馆。
酒厂技术负责人李再德表示,酒厂每年采购150至200吨稻米和糯米,主要通过就地收购,带动农户增收。
项目除了米酒生产线,还将打造米酒科技研究中心及米酒体验馆。
不仅如此,位于雷凯高速黄里出口的11亩闲置土地,如今也通过闲置地盘活,打造成黄里音乐农场。
项目结合便捷的交通优势和天然的水域环境,设计了亲子农耕采摘、咖啡烧烤、露天电影等丰富的休闲旅游项目。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机遇下,西江镇各村居因地制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盘活乡村闲置土地,激活产业活力。
雷山县常务副县长刘玉林表示,前几年,西江镇资源处于零星分散、杂乱无章的状态,行政村寨定位尚不明确、产业零散分布,生态旅游配套设施空间上覆盖不全、分布不均。目前,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山地民族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积累了丰富经验,下一步雷山县将在永乐镇等地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夕阳西下,西江千户苗寨层层叠叠的梯田在余晖中泛着金光,曾经的“巴掌田”“腰带田”化身希望的田野,成为苗乡吸引五湖四海游客的一张新名片。古老的吊脚楼旁建成苗族银饰非遗体验馆,“沉睡”的闲置土地激活产业活力……苗乡空间重生,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要素正迸发出更大的绿色发展活力。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