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3600余亩高粱“酿”出乡村振兴新希望
金秋时节,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3600余亩高粱迎来丰收。
在羊桥土家族乡龙湾村的高粱种植基地,连片高粱穗红似火、摇曳生辉。晨曦中,多台联合收割机轰鸣作响,高效完成收割、脱粒、秸秆还田等一体化作业,标志着全县高粱产业全面步入机械化、规模化收割新阶段。这片炽烈的“红色海洋”,不仅映照着农民丰收的喜悦,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产业动能。
田间地头,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一穗穗饱满的高粱被迅速采撷、脱粒,随即装车运离。现代化农业的高效与精准,在这片红高粱地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龙湾村今年主打品种为“红缨子”高粱,以其耐旱、节本、适配性强等特点,成为推动产业优化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物。基地种植户赵建军介绍,今年他们流转土地600余亩,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从播种、植保到收割,效率大幅提升。“两台收割机同时作业,一天能收100多亩,四天左右就能全部收完。”
高粱丰收,产业带动效应显著。基地常年吸纳周边七八十名群众务工,有效促进本地就业。今年亩产约600斤,订单收购价每斤保底3元左右,效益稳定可观。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作为白酒生产大省,高粱是酿造优质白酒的重要原料。岑巩的高粱品质优良,大部分直供酒企,用于制酒,延伸了农产品价值链,也提升了产业效益。
收割完毕,土地也将迎来新的生机。基地计划紧接着开展秋冬种,全部改种油菜,实现“高粱+油菜”轮作模式,一年两季、地不留空,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
近年来,龙湾村坚持党建引领,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由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引进企业和种植大户集中发展高粱产业,推动农业从“零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显著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今年种植的高粱均与遵义企业签订收购协议,收割后直接运往当地烘烤点进行处理,随后统一交付公司。”龙湾村党支部书记梁云霞表示,土地流转租金由公司支付,经合作社发放到农户手中,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和农户多方共赢。
以高粱产业为突破口,羊桥土家族乡持续优化农业结构,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如今,龙湾村已逐步形成高粱、水稻制种、中药材等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走出一条“村美民富、产业兴农”的新路径。
据了解,2025年岑巩县高粱种植面积达3650余亩,覆盖天马、羊桥、客楼等9个乡镇。下一步,该县将持续推进高粱产业向规范化、品牌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让更多农民在“红火”产业中收获“金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