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贵州有座“战时故宫”——探访故宫文物南迁存放旧址安顺华严洞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范力
从安顺城区出发,向南3公里处,有一个天然溶洞——华严洞。洞口,静静矗立着印有“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安顺华严洞故宫文物南迁存放旧址”字样的石碑,无声见证着那段峥嵘岁月。因国家危难之际保存故宫文物,华严洞被称为“战时故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故宫文物被迫紧急转移至南京。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为保护文物免遭战火,暂存于南京的故宫文物从南、中、北三路向西南大后方转移。其中,从南路转移的80箱文物,由后任故宫博物院驻安顺办事处主任庄严负责押运,1939年1月22日顺利运抵安顺,并保存于华严洞。
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在《抗战时期故宫文物之保管》中这样记载:“在安顺县南门外五里找到一个华严洞,尚属合乎理想的地方。于是请了工程设计师,在洞内搭盖两所板房,上盖瓦顶以泄滴水,下铺地板以隔潮气……”
“记得天气好的时候,父亲和故宫同仁常会开箱,把容易受潮的字画分批取出,在广场上摊开晒晾。”庄严之子庄灵,于1999年重回华严洞时回忆。
1944年,广西桂林和贵州独山相继失守,贵阳告急!同年12月5日,这批在华严洞保存了近6年的文物被迫转移出安顺。在做清点工作时,这批文物没有一件损坏或丢失。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安顺市博物馆用图片展的形式,将“故宫国宝与安顺华严洞”故事作为重要展陈展出,让后人了解这段历史。在安顺市博物馆工作两年,让“00后”的郭子榆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是一次壮举,使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结晶得以保存。
“艰苦的岁月使故宫文物与国家命运、民族精神紧密联系,谱写了一曲文化抗战的壮歌。”8月22日,在安顺市博物馆聆听了郭子榆慷慨激昂地解说后,山东游客王先生不禁感慨。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