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镇:托管服务激活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初秋时节,笔者来到岑巩县天马镇杜麻村水稻制种基地,只见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饱满的稻种被迅速收入粮仓。
“有了村级公司的托管服务,今年,4台机器同步作业,村合作社种植的150亩制种水稻一天就能收完,省心又高效!”杜麻村党支部书记、村合作社负责人杨显亮难掩喜悦。
一粒粒饱满的稻种,折射出乡村产业从“散、小、弱”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转型的深刻变革。
过去,杜麻村和很多偏远农村一样,面临“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地”的现实困境。青壮年外出务工“不愿种”,留守老人体力不支“种不动”,零散地块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村干部既要处理村务,又要协调土地、组织农事、对接市场,分身乏术却收效甚微。
“以前忙得脚不沾地,集体经济账上却没几个子儿。”杨显亮感慨。
为破解“农村土地难生金”这一困局,近年来,杜麻村探索出“社企一体化”融合发展路径:由村合作社控股成立村级农业服务公司,整合供销社、龙头企业等多方资源,以托管服务为突破口,构建起从“耕、种、管、收、销”全链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产业”转型,激活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村合作社是‘领航员’,统筹产业规划与资源整合;村级公司则是‘金牌管家’,提供专业化托管服务。”杨显亮介绍,这一模式将原本分散的各个农业生产环节“串”起来,实现“一条龙”服务,做到“专业人干专业事”。
通过整合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杜麻村实现了土地集中化、服务专业化、市场渠道化,破解了“无人管、无力管、无序管”的难题。村干部也从繁杂事务中“脱身”,将精力集中到产业规划、资源整合和市场对接上,真正实现了从“种地干部”向“产业操盘手”的角色转变。
2024年以来,杜麻村通过托管服务带动项目实施、农机服务、农资销售等,实现村集体增收180余万元。部分集体资金用于助学奖励、文明评选、基础设施建设等,形成了“资源整合—产业提质—集体增收—反哺乡村”的良性循环。
今年,全村集体种植高粱150亩、制种水稻150亩,拥有茶园700亩,并带动全村发展高粱1200余亩、制种水稻660亩,同步发展中药材、蔬菜、西瓜等产业,形成“产业多点开花、群众多元增收”的良好局面。全村各类产业每年可带动2万余人次挣到200多万元的“家门口工资”。
托管服务不仅革新了生产方式,也重塑了乡村治理生态,让村民从“田间劳作者”向“产业管理者”转型,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通过为村合作社种植的高粱、制种水稻提供劳务召集、农事安排、农机协调等服务,我每月有固定工资。”杜麻村合作社管理员杨远表示,从“被动生产”转向“主动服务”,不仅收入稳定,也更有职业成就感。
今年,杜麻村村集体种植的制种水稻预计亩产200公斤,亩产值超2000元。
(备注:1亩=0.06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