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贵州人民血肉筑就“西南中心机场”

2025-09-01 黔东南新闻网 邱力 龙思全 杨育森 王槐雪

  翻阅黄平旧州机场修建史,一组史料数据映入眼帘:历时4年,共耗资5.8亿元(旧币),总长2200米,宽830米,贵州境内唯一一个双跑道、占地面积最大、驻军最多、停放侦察机、战斗机、运输机、轰炸机数量最多,战斗出动最频繁,战果最大的机场……

  这组令人震惊和振奋的史料数据背后,是十万贵州人民肩挑背扛,夜以继日奋战在机场工地上忙碌的身影。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为了尽快建成黄平旧州机场,巩固加强抗战的空中力量,他们用血肉之躯,筑就了抗战时期被誉为“西南中心机场”的黄平旧州机场。

  1939年秋,国民政府选址黄平,秘密修建旧州机场。工程启动后,黔东南各县第一批2万余名民工被征招入场,每天进行10多个小时的高强度作业。至1941年底,建成了简易跑道、停机坪及维修设施,这座“临时机场”承担起了战机临时迫降、加油及维修任务,成为湖南芷江机场的重要补充机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空军基地相继失陷,湖南芷江机场 被频繁轰炸。1944年,中、美签订旧州机场扩修协议,明确美国提供战略物资和技术人员, 中国提供土地、食物和劳力,将旧州机场扩修为甲级机场。作为旧州机场的修建核心区,当时的东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了修建机场的繁重任务。

  居住在旧州镇东门村的村民吴昌胜和刘邦荣,是当时修建旧州机场的亲历者。两个老人现在都年逾90,说起当时的情景,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当时我才15岁,在飞机场,看到成千上万的人像蚂蚁一样做活路。又冷又饿还生病,我们雷山台江的民工穿的衣服还塞得有点棉花抗冷,其他人就遭不住了。美国人支持我们的技术,我们中国人出劳动力。”

  “干劲大得很,每天晚上还要打夜工,要做到11点多才收活路。天天都在挖,都晓得修好飞机场,要去打日本,把日本鬼子消灭掉。”

  在旧州机场建设二期工程修建到最紧要的阶段时,为了加快建设进度,各县纷纷超额征工,征工范围非常广泛。

  中共黄平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罗勋说:“上至五六十岁的老人,下至十三四岁的孩子,甚至刚满月不久的妇女都被纳入其中,民工数量一时间猛增到9万余人,所以说旧州机场是贵州十万人民血肉铸就,这体现出贵州全民抗战的坚强信念。”

  旧州机场由于位置特殊一直没有被日军发现,陈纳德将军领导的飞虎队驻守旧州,保证驼峰航线的畅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抗日战争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美联盟反法西斯的历史见证。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