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选育大豆品种带动上下游产值提升超25亿元[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黔豆12号”好种好管又好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张云开
“单株能结60个豆荚,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亩产125公斤,并且做到玉米不减产!”9月5日,六盘水市盘州市双凤镇农村工作服务中心主任袁鸿站在示范田边,手持饱满的豆荚向记者介绍,双凤镇曾以自留种为主、间套作单产仅50公斤,自引入“黔豆12号”后,净作大豆亩产大幅跃升,“一田双收”的突破让这片喀斯特山地焕发新生机。
“贵州生态多样,民间早有‘百里不引豆’之说。”省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大豆研究室主任陈佳琴介绍,上世纪末,本土品种退化、单产不足100公斤、花叶病频发等问题长期制约产业发展。该所大豆创新团队随即启动攻关,选用多个地方资源复合杂交,通过系统选育法选育出贵州本土品种——“黔豆12号”,聚合了不同生态类型地方大豆资源的优良种质基因,从而聚集成高产、广适应的优良特性,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推广210万亩,带动上下游产值提升25.2亿元。
如今,这一品种已成为山地种植的“全能选手”: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病情指数最低仅19%,全生育期114天,蛋白质含量高达43.76%,蛋脂含量符合国家大豆标准,现已入选贵州省粮油主导品种。
今年3月,在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歪脚村80亩草莓园套作示范基地,省农科院油料所联合当地部门创新“草莓+大豆”套作模式,在草莓垄间精量播种“黔豆12号”,每亩密度达1.4万株。“不施肥不打药,大豆长势比露天还好!”基地技术员介绍,该模式使大豆提早1个月上市,病虫害减少,土壤结构改善。现场测产显示,鲜豆荚亩产达1068.1公斤。
“草莓套作大豆在花溪的成功示范,将对贵州草莓产区起到良好辐射带动作用。”省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副所长王军表示,该项示范试验的成功,对提高贵州草莓大棚复种指数,促进草莓产区农业提质增效、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和品质的提升,“黔豆12号”也为下游加工企业提供了优质原料支撑。
贵州祖名豆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省内规模领先、产品种类齐全、销售网络健全的知名豆制品企业,所产豆制品畅销省内外。“我们选用‘黔豆12号’作为主要原料,这款大豆蛋白质含量高,用它制作的豆腐丸子,不仅皮薄如纸,且口感软糯细腻,咬下去满口豆香。”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谭华介绍。
“蛋白质含量高且氨基酸组成合理,制作豆腐出品率提升15%,豆芽发芽率超90%。团队已研发出多种豆制品加工工艺,在全省多家企业进行试制推广销售。”陈佳琴说,目前,“黔豆12号”已在全省88个县(市、区)推广,适配玉米间作、茶林套种等10余种模式,不仅破解了山地农业“效益低、风险高、品种少”的困境,更成为贵州积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注脚。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杨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