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道拐:[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从“动脉之路”到文旅新地标

2025-09-09 贵州日报 雷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允凤

在黔西南州晴隆县城南郊,二十四道拐公路犹如一条盘旋的游龙,蜿蜒在近60度的陡坡上。它以连续二十四道弧形弯连接山脚与山顶,虽直线距离仅350米,垂直高差却达约250米,其险峻与壮观,世所罕见。

1935年,黔滇公路主任工程师兼总段长邹岳生奉命主持设计这一宏伟工程。多次深入山区勘测研判后,最终决定在山间开辟一条全长4公里、共设24道弯的险路。建设期间,贵州数万民众应征参与,并在1936年通车。

1942年,为了满足每月运输1.5万吨战略物资的运输需求,美国陆军1880工兵营开始进驻晴隆,再次征集大量民工,对二十四道拐进行扩宽、取直。

“抗战期间,超过45万吨物资经由此运往前线,成为抗战物资运输‘动脉之路’。”晴隆县文史研究者陈亚林介绍,20世纪90年代,曾有人提议将其铺设成沥青新路,但他坚持保留文物原貌。

2006年,二十四道拐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入选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15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近年来,晴隆县在完好保存遗址原貌的基础上,着力把二十四道拐打造成文旅融合新地标。当地深入挖掘抗战历史,建设了二十四道拐展览馆,通过主展区与体验区相结合,借助3D、VR等手段生动再现筑路往事、高校西迁、盟军援助等历史。

“在这里,我仿佛能听到当年卡车的轰鸣。”在展览馆参加研学的徐灿激动地说。

晴隆县以二十四道拐为核心,整合全县文旅资源,构建集观光、体验、休闲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如今,晴隆绿茶、沙子镇辣子鸡等特产走出大山,阿妹戚托小镇的民族舞蹈、彝族火把节依路绽放,山地跑、汽车拉力赛等赛事为二十四道拐注入“体育+旅游”的新活力。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杨光能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