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县城关镇:喜看稻谷千层浪 科技赋能秋收忙
金秋时节,稻穗飘香。在施秉县城关镇上翁哨坝区连片的稻田里,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一幅科技与传统交融的秋收画卷正徐徐展开。
走进坝区,几台大型收割机正开足马力穿梭在田间,所过之处,稻秆被整齐切割,金黄的谷粒如流水般倾泻进运输车斗。站在田埂上的村民杨大爷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全家老小齐上阵,割一天稻子腰酸背痛,现在机器‘吃’进去的是稻秆,‘吐’出来的是谷粒,一亩地稻子不到半小时就收完了!”
机械作业的轰鸣声中,村民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农机手们驾驶小型收割机攻克机械难以进入的“边角田”,妇女们熟练地撑开麻袋接住喷涌而出的稻谷,力气大的村民们则将装好的稻谷袋扛在肩上搬运到田间小道上,老人们沿着田间小道将新收的稻谷铺成金色的“地毯”。阳光洒在忙碌的人群身上,映照出一张张写满幸福的笑脸。“今年水稻长势好,刚好碰上来坝区测产的农技员们,我便邀请他们帮我测一下产量,居然亩产达到了1400多斤!”正在装车的村民王大姐捧起一把颗粒饱满的稻谷,眼中满是丰收的喜悦。
在机械无法覆盖的零散田块,村民们因地制宜采用“传统+现代”的混合收割模式。有的驾驶微型旋耕机开辟临时通道,有的手持电动脱粒机实现“移动作业”,还有的沿用传承百年的木制半桶打谷机——随着手臂有节奏地挥动,金黄的稻穗在木槽中翻滚,此起彼伏的“嘭嘭”声与远处收割机的轰鸣声交织成独特的丰收交响曲。“这老物件虽然费点力气,但打出来的谷子特别干净!”农户李大哥擦着汗水笑道。
据上翁哨村党支部书记伍学亮介绍,上翁哨坝区通过“企业+农户”模式推广机械化种植,2025年上翁哨坝区水稻种植面积达1200亩,预计总产量达168万斤。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铁牛驰骋丰收田”,科技赋能不仅让秋收效率大幅提升,更让传统农耕文化在现代化转型中焕发新生。放眼望去,满载稻谷的车辆缓缓驶出坝区,车辙在田间小道上蜿蜒成金色的诗行,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丰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