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县高酿镇:“2+2+2”模式助推优质稻产业新发展

2025-09-11 黔东南新闻网 朱俊伍 王槐雪

  近年来,天柱县高酿镇聚焦优质稻产业经营管理分散、品牌效应薄弱、产业链条不全等问题,以优化水稻品种为切入点,创新推进产业机制改革,探索实施“2+2+2”发展模式,同步构建“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有力推动产业向“本地生产、本地加工、本地增值”的闭环式发展目标迈出坚实一步。

  推行“两个统一”,筑牢产业发展根基。坚持“统一品种、统一育苗”原则,从源头构建稻米标准化生产体系。由镇政府牵头组织农技人员、企业代表、种植大户、米商组成“鉴米师”团队,通过品鉴会,结合市场反馈和本地适应性,科学筛选主推优质稻种。依托“农户+合作社+企业+基地”联动机制,选定又香优、泰香优、野香优莉丝、兆优5455等高端品种。引导合作社与企业统一实施商品化钵体育秧技术,在育苗基地推广轻简化栽培模式(如抛秧技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种植效率。截止目前,2025年优质稻核心种植区面积达3000亩,平均亩产超700公斤,位居黔东南州前列,并成功创下县域水稻小面积示范单产955公斤、百亩方平均亩产887公斤的高产纪录,核心区育苗基地除保障自身需求外,还辐射带动周边种植面积1万余亩。

  实现“两个一致”,优化产业运行格局。以“田间管理一致、加工标准一致”为关键抓手,协调州、县、镇三级农技力量,组建专业服务分队下沉田间地头,重点推广绿色有机肥,严格控制农药使用,确保稻米生态绿色无公害。构建起“稻+鱼”综合种养模式,通过“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显著提升了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针对当地大米产业长期依赖代加工、成本高、利润薄的瓶颈问题,政府积极引进龙头企业,统一实施机械化收割、收购、仓储及现代化加工,或由村级农机合作社提供专业机收服务。统筹粤黔东西部协作资金72万元,成功引进高酿镇大米加工厂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优质稻技术指导服务180余次,综合种养模式仅稻田养鱼单项即可助农增收2000余元/亩,叠加优质稻米溢价效应,亩综合收入可达3000余元。加工厂建设期间日均吸纳6-10名村民务工,计划建成4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并配套烘干、碾米等先进设备。

  三是深化“两个提升”,增强产业价值效能。围绕“品牌提升、销售提升”精准发力,着力破解品牌影响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等难题。通过公开征名、专家评审、规范注册商标等程序,重塑并统一认证“高酿米”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获得国家级质量认证。健全“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由龙头企业以保底价订单收购,并通过土地入股、托管服务、利润分红、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紧密联结农户嵌入产业链条。积极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依托东西部协作资源对接余杭、佛山等目标市场,推动产品进入机关事业单位食堂,入驻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平台”)及主流电商平台。截至目前,“高酿米”品牌效应显现,吸引80%稻农加入合作社,带动售价稳步提升14元/公斤,累计助农增收200余万元,主产区农民户均增收超600元。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