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江古:全国“最美教师”黄俊琼和她的“孩子们”
黄俊琼在语文课上。
黄俊琼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
江古镇中心小学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课外书。
黄俊琼与学生合影。 (受访人供图)
课堂上的黄俊琼。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阳 罗秋红 摄影报道
9月10日,第41个教师节,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丁美珍、马琼、水柏年等24名教师和保定学院毕业生赴疆任教群体代表光荣入选。其中,黔东南州镇远县江古镇中心小学教师黄俊琼是我省唯一入选的教师。
黄俊琼扎根乡村教育33年。针对农村孩子阅读面窄等问题,她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助力学生通过阅读开阔视野、走出大山,事迹曾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作为省级乡村名师,她发挥工作室引领作用,带动青年教师成长,是我省教育家精神2024年宣讲团成员,在“国培计划”等平台开展讲座,入选全国教育网络培训资源。她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贵州省优秀教师等荣誉,并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今天我们走进黄俊琼的故事,从学生、家长的讲述中,认识这位乡村教师。
9月9日,从镇远县城驱车近1个小时,翻过曲折蜿蜒的群山,顺着响亮的读书声,记者在江古镇中心小学见到黄俊琼。
身材微胖,皮肤略黑,盘着低马尾,笑容和蔼,声音嘶哑,白色衬衫搭配黑色裤子……乍一看,她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但在当地学生眼里,她是温柔的“黄妈妈”,镇远县江古镇人民则亲切地称赞她为大山里的“杜鹃花”。
1989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柱民族师范学校。1992年毕业分配时,她选择回到家乡任教。这一决定,开启了她长达33年的乡村教育之旅。
33年来,她将一批又一批农村学生送出大山,用坚守诠释对乡村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担当。
以萤火微光聚星河,让每个孩子都能捧起书本、看见远方。从义无反顾返回家乡的那一刻起,黄俊琼就带着情怀,选择用一生去点亮乡村孩子的未来。
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1973年,黄俊琼出生在镇远县江古镇山背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是家中长女。
那时,农村女孩小小年纪就要承担起家务、农活的重担,难有机会上学。
“山里的娃,读书是唯一的路。”幸运的是,黄俊琼的父亲是一位民办教师,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尽管每月工资仅30多元,仍坚持供女儿读书。正是父亲的坚持,让黄俊琼成为村里少数能上学的女孩之一。
1989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柱民族师范学校,这为她打开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然而,1992年毕业分配时,面对父亲希望她进城工作的建议,她却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任教。
“我想走你没走完的路。”黄俊琼对父亲说,“我得回去,得让家乡的女孩子都去读书!”父亲被她的决心打动,支持她回到乡村教书。
沿着土石山路,19岁的黄俊琼回到山背小学,老旧的教室、破旧的书桌、求知的目光让黄俊琼熟悉而亲切,但现实远比想象中艰难。
“当时,学校有200多名学生,一到六年级6个班,却只有6位老师。”黄俊琼回忆,一个老师要承包一个班,她每周授课33节,每天都排得满满当当。
短短两年时间,高强度的教学工作,让黄俊琼的嗓音从清脆变得嘶哑,至今仍未恢复。然而,她从未退缩。
教室漏雨、冬天缺少取暖设备,黄俊琼就带着学生捡柴生火,孩子们一边取暖一边上课;学校没有自来水,她和老师们一起走30分钟的山路挑水;教材运输困难,她就和老师们用马车将教科书拉回学校。
“当时有个女孩子离家很远,她每天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到学校,但一个学期从未迟到。”女孩的坚持,让黄俊琼既心疼又感动。她下定决心,不管条件再苦再难,也要一辈子扎根乡村教育。
除了教学,黄俊琼还要面对另一大难题——辍学。为让村民们重视教育,白天上课后,黄俊琼晚上挨家挨户劝说村民:“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农村孩子,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然而,开学时还是常有家长只带男娃报名。得知部分家庭女孩是因交不起学费而无法上学时,黄俊琼毫不犹豫地说:“我先给她垫上,让她先来读书,有钱了再还给我。”
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们能上学,黄俊琼每月125元的工资,在给弟弟们交学费和为学生垫付学费后,已所剩无几。父亲得知此事后,坚定支持:“没关系,家里有米有菜,能养你!”
这一垫就是十几年。黄俊琼与丈夫王文斌二人,省吃俭用,共为100多名学生垫付学费。
黄俊琼的坚持让更多家乡孩子接受教育,改变命运。2006年,贵州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除了全省630多万名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爱是教育最温暖的底色
1999年8月,黄俊琼调入江古镇中心小学。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许多学生住校,每周从家里带来米和菜,到了星期三,菜就吃完了。为了改善孩子们的伙食,黄俊琼常常自己在家炒菜,带到学校分给学生。
对于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黄俊琼更是关爱有加。2016年,班上有一个名叫小兰(化名)的女孩,性格孤僻,平日不爱说话。通过家访,黄俊琼了解到,小兰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父亲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小兰和年迈的爷爷。
面对这样的困境,黄俊琼心疼不已。她不仅给小兰买学习用品和四季衣物,还常常与她谈心,陪伴她、鼓励她。渐渐地,小兰的性格变得开朗,愿意开口回答问题,学习成绩也大幅提升,最终考了全班第一名。
在一次以《我的妈妈》为题的作文中,小兰写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妈妈给的,都是在妈妈的呵护下健康快乐成长。我曾经很孤独,我不知道我妈妈长得怎么样,连她的声音都没听过。但是现在,我不再孤独了,因为我有黄妈妈,黄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关心我、爱我。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用最好的成绩来报答她。”如今,小兰即将高中毕业,而黄俊琼的关爱从未间断。
学校里还有不少像小兰一样的孩子,他们常常问黄俊琼:“老师,我想爸爸妈妈,但他们一直在外面打工,是不是不爱我了?你可以带我去找妈妈吗?”面对孩子们的疑问,黄俊琼总是温柔地回答:“你就把我当成你的妈妈,有什么事你跟我说。”
黄俊琼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生活上的照顾,更体现在细节上的关怀。学生生病,她带他们去买药;肚子疼,她给他们揉肚子;玩耍时磕碰受伤,她给他们敷药。她的所作所为,不仅让学生信赖,也深深打动了学生家长。
刚刚进入初一年级的小晖(化名),是黄俊琼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的学生。因父亲生病行动不便,母亲长期在外务工,小晖的成长几乎由黄俊琼陪伴。
“孩子交给黄老师,我们很放心。六年来,不管大事小事,小晖第一时间都会找‘黄妈妈’。在她的照料下,小晖得以健康幸福成长。遇到黄老师,是我们的幸运!”小晖的妈妈感激地说。
黄俊琼也常感受到学生的爱:有时她外出开会、学习,一去好几天,回来时,孩子们都从校门口跑到她身边,围着她、抱着她说:“老师,我想你了。”“黄妈妈,我想你了。”这些温暖的瞬间,让黄俊琼感到无比幸福。
黄俊琼常说:“爱是教育最温暖的底色。”正是这份深沉的爱,让她在乡村教育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书里的世界滋养梦想
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内,不时传来哗哗的翻书声。书页上,孩子们的梦想正随文字飞出大山……
13年前,黄俊琼发现乡村孩子知识来源单一、视野受限,作文常常无话可写。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她开始探索如何通过阅读帮助孩子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2012年12月,她申报了省级课题《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2013年4月课题立项,当年5月便开始实施。黄俊琼迫切想让孩子们能通过阅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从而打破地域限制,拥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为了便于学生看书,黄俊琼把学校图书分到各个班,每个班设立一个图书角。最初时,学校的图书资源有限,分到各个班的图书很少,每个学生还不到一册。黄俊琼召开家长会,宣传读课外书的好处,并倡导亲子共读,发动社会力量捐赠图书,丰富学生的视野,让每个孩子手中有书、心中有光。此外,还将小学所有的古诗词和名言警句、经典美文,编制成一本书,复印分发给每个学生。
学校还开展“读课外书讲故事”比赛、“经典美文诵读”比赛、“汉字听写”比赛、“阅读之星”评比、“书香班级”评比等各种读书竞赛活动,以激发孩子们读课外书的兴趣。
为了让孩子们更系统地阅读,黄俊琼制定了详细的阅读目标表:低年级读短篇童话,帮助孩子种下“向往远方”的种子;中年级读成长故事,引导他们思考“不一样的生活”;高年级则阅读人物传记,让他们知道“山里娃也能做大事”。
起初,一些老师对课外阅读的价值持怀疑态度,认为与其花时间读课外书,不如多读课本教材。面对质疑,黄俊琼并未退缩,而是用实践证明阅读的力量。数年实践,效果逐渐显现:爱读书的孩子变得阳光、自信,写作水平有明显提升,语文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
小月(化名)就是课外阅读的受益者之一。小学四年级时,她胆子很小,总躲在角落,课堂上不敢发言。黄俊琼鼓励她每天读一篇短文,并尝试讲故事给大家听,空闲时还会陪着她一起看课外书。在阅读的滋养下,小月逐渐变得开朗,语言活泼,课堂上勇于表达,学习成绩也大幅提升。2023年,小月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假期回乡时,小月找到黄俊琼说:“老师,书里的世界真的滋养我的梦想!”
用阅读填补乡村孩子“见世面少”的短板,帮他们建立“大山挡不住梦想”的认知。如今,在黄俊琼的努力下,通过爱心人士捐赠,江古镇中心小学的阅览室已建成,学生人均课外书达20本以上。
“我的目标是让乡村师生都爱读书,实现‘百万阅读’计划。”黄俊琼希望通过阅读,帮助更多乡村孩子建立“大山挡不住梦想”的信念,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带领更多教师成长
讲台上,周宗品拿起课本,领读文章;台下,学生放开嗓门,大声跟读……
已有四年从教经历的周宗品,是江古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也是“黄俊琼乡村名师工作室”学员。四年间,她曾在州、县两级多个语文技能竞赛中获奖,能力提升很快。“这都归功于工作室和黄老师的悉心培育。”
2016年,黄俊琼被省教育厅评为贵州省乡村名师,并在江古镇中心小学成立“黄俊琼乡村名师工作室”。黄俊琼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乡村教育的振兴需要更多优秀教师的共同努力。为了发挥工作室示范作用,黄俊琼带头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己,打磨教学能力。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师徒结对、互相听课评课……利用工作室平台,工作室成员们得以共同学习、成长。
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黄俊琼还带领工作室的教师前往北京、贵阳等地优质小学听课学习,并邀请名师来校讲课,搭建起乡村教师与城市教育资源交流的桥梁。
教育是一场接力,把微光聚成星河。9年来,工作室共开展了40多次活动,5000多名学生受益,培养乡村教师105人,这些教师如今都已成为县级和校级骨干力量。江古小学办公室主任、“黄俊琼乡村名师工作室”成员聂先芝深有感触:“以前大家都是按传统方法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吸取名师经验后,转而以学生为中心,更注重课堂互动。”
转变教学方法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课堂氛围更活跃,学生能主动吸收并理解更多新知识。去年,聂先芝所任教班级的教学成绩,在镇远县60多个班级中名列前茅。
“教学成绩的提升也大大增强了教师们的信心。”黄俊琼说,近年来,江古镇中心小学教师们都会积极踊跃报名参加各种教学、竞赛活动,并能取得好成绩。
“教师不论能力大小,一定要有责任感和教育情怀,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好教育工作。”还有3年半即将退休,但黄俊琼仍然坚守在教学一线,她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继续上好每一堂课,用知识和爱心去浇灌每个孩子。
当云雾从江古镇的群山渐渐散开时,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响起。这是大山深处最美妙的音符。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魏丽萍
三审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