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县车民街道:三维发力激活基层治理“文化动能”
近年来,榕江县车民街道积极探索民族文化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新路径,以文化传承为切入点,通过激发群众参与、加强青少年培养、赋能社区治理“三维发力”,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治理“硬实力”,切实推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搭建展示平台,激发参与热情。针对辖区少数民族聚居、文化多样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和鼓励群众从“旁观者”转化为“参与者”,化身文化服务志愿者,积极投身文化传承与展演工作。组建芦笙表演队、民族腰鼓队、侗族大歌队等特色文化队伍,在欢迎抗洪救援英雄答谢宴、“姑妈回娘家”民俗活动、聘任奥运冠军刘虹担任“名誉主任”和足球名宿范志毅担任“名誉村长”等重要节庆和重大活动中,开展独具特色的拦门酒仪式、侗族大歌表演,让群众成为文化展示的主角,激发大家参与热情。同时,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村超拉拉队助威、大型民族表演活动,借助村超等平台展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群众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从2023年村超开赛以来,各社区共参与开幕式、闭幕式等多耶大型活动展演10次,表演《多彩的贵州》《相约车江》等节目4次。
创新传承模式,培育青春力量。街道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青少年培育体系,让非遗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的生机。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带着侗歌、芦笙、蜡染等丰富多彩的非遗技艺走进中小学,引入课后服务和兴趣课堂,让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借势村超文旅热度,依托辖区千匠百艺母亲回家工坊等重要阵地,打造多元的非遗研学课堂,开设蜡染、苗侗绣、传统木工等特色研学课程,邀请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到社区开展暑期研学,既推动旅游业经济发展,又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目前,街道8所幼儿园和小学每周均开设2次侗歌、蜡染课程,2所初中每天开设侗歌、芦笙、蜡染等课程;今年来,千匠百艺母亲回家工坊接待研学团队20个约400余人次。
拓展文化功能,服务基层治理。针对社会治理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将本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中,通过“以柔克刚”的山歌调解、山歌普法让文化成为化解社区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针对群众对法律条文难记、难懂的实际情况,引导非遗传承人、民歌师等专业人员,将国家政策及《宪法》《民法典》《刑法》等晦涩难懂的法律法规融入民歌创作,借助抖音、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积极宣传推广,推动这些作品在社区广泛传唱,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普法宣传深入人心,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同时,依托“榕易谈”“社区协商”,推出“山歌调解”模式,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进行劝解,有效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问题。目前,共通过街道、社区视频号发布山歌普法视频8期,开展山歌普法、调解7次,覆盖群众3000余人。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魏丽萍
三审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