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烧秸秆罚钱 现在卖秸秆赚钱——陈家兄弟开着小货车跑出“绿富美”之路

2025-09-22 贵州日报 雷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金秋时

9月16日,天际刚泛起鱼肚白,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的陈家兄弟俩的货车便载着满车秸秆,轰隆隆碾过晨雾未散的村道。

不一会儿,哥哥陈全拉着一整车秸秆到达位于天龙镇上的贵州天龙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毛何仔细将车辆过磅的数据一一记录在册,以便一天结束后进行结算。

毛何介绍,陈全和陈银兄弟俩是与他合作多年的秸秆经纪人。每年秋收季节,都有六七十个这样的秸秆经纪人每天从地里拉秸秆卖到加工厂,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运秸秆这活,我们从2016年干到现在。”哥哥陈全回忆初入行的缘由,当时,兄弟俩靠在外打工攒下的积蓄各自购买了二手货车,主要给工地拉砂石谋生,收入不稳定。“总想着让车多跑起来。”2016年,贵州天龙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在回收秸秆,丰收季急需货车运输,且一日一结,兄弟俩敏锐地嗅到了商机。

“一开始是我跑,后来弟弟也跟着干。”陈全说,他们穿梭在村头村尾、田间地头,从老乡家回收秸秆,再卖给加工厂。企业给出的收购价也实在:带玉米棒的秸秆420元/吨,纯秸秆200元/吨。而他们从农户手中收带棒秸秆,每吨200至300元,要是纯秸秆老乡有时一分钱不要,免费送给他们。“以前秸秆没处扔,现在有人要,免费也乐意让他们拉走。”打磨村村民郑敏解释。她记得,前些年禁烧秸秆时,大家夜里偷偷焚烧,浓烟呛得窗户都不敢开;如今,秸秆成了“黄金草”,不仅没人烧,还抢着让经纪人拉走。

如今,贵州天龙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每年收购近万吨,将其加工成青贮、黄贮饲料。2023年,企业还启动了另一条生物质燃料生产加工线,秸秆制成的生物质燃料可代替部分燃煤供能。

作为连接农户与企业的“桥梁”,秸秆经纪人的日子也越过越甜。“有时一天要跑四五个村,平均一天收入七八百元,多的时候近千元。”陈全算着账,比打零工收入高两三倍。如今兄弟俩不仅添了小轿车、盖了新房,更见证了家乡环境的蜕变。“以前秋收后处处冒黑烟,现在,只见蓝天白云下,田间整齐的秸秆。”

《贵州省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区域划定方案的通知》明确,在充分尊重农民个人的意愿的同时鼓励秸秆回收利用。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全省年均饲料化利用秸秆约300万吨。

“以前烧秸秆罚钱,现在卖秸秆赚钱。”村民由衷地感叹,道出了绿色发展的真谛。一辆辆满载秸秆的“秸秆经纪人”小货车,正跑出一条“绿富美”的新路子——车轮下是守护的绿水青山,车厢里是跃动的金山银山。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潘雪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21201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