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文明理论研究和重大考古项目取得丰硕成果

2025-09-26 新华网 雷刚

新华社成都9月26日电(记者徐壮、童芳)记者26日从在四川成都召开的全国考古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十四五”时期,考古工作取得新的重要成就。文明理论研究和重大考古项目取得丰硕成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古国时代阶段性划分方案,21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系统推进,1284个主动性考古项目扎实开展,6500余项基本建设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实施。青藏高原考古、新疆考古、海岱文明研究、南岛语族研究等最新成果,多次登上《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等国际期刊。

“十四五”时期,“先考古、后出让”在30个省(区、市)广泛落实。以四川为例,全国首创配合基建考古“成都模式”,5年来,配合基本建设先后开展考古调查勘探项目近7000项,涉及土地面积30余万亩,取得重要考古发现百余处,保障200余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中外联合考古拓展到亚、非、欧、美的28个国家和地区,中埃孟图神庙考古、中沙塞林港考古等49个赴外联合考古项目顺利实施。全国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增至99家,考古机构编制达到6400余人,从业人员突破1万人。

考古工作步入迅速发展的快车道,“大考古”思路成为行业共识,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取得重要进展。

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立项,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开工建设,9家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陆续建成。50个创新团队入选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文物修复师、考古探掘工职业技能标准颁布,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专项培养330余人。150处大遗址、6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40余座遗址博物馆共同构成立体、可感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潘雪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21201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