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从一颗石到一个园 创造三次全省“第一”
黔玻永太公司生产车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丹 摄
黔玻永太公司生产的玻璃。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丹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丹
熔化、成型、裁切……9月28日,位于黔东南州凯里市的贵州黔玻永太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线上,一片片新鲜出炉的光伏玻璃有条不紊地“跑”出来,被数控机械臂精准抓取、打包。每天有1250吨光伏玻璃在这里“诞生”。
“经过技术攻关,光伏玻璃的透光率已提升到94.5%。”该公司生产部长姜国维自豪地说。不远处的墙上,“要敢于打破自己的优势,形成新的优势”的红色标语十分醒目。
2023年12月23日,黔玻永太日熔1250吨光伏玻璃生产线点火投产。2024年1月22日,贵州省第一片光伏玻璃从这里生产出来,填补了省内大型光伏玻璃生产空白。
与华为联合研发智能生产控制管理系统,开工建设2×1800吨/日光伏玻璃生产线,黔玻永太的追“光”之旅仍在继续。
纵观凯里玻璃40余年工业发展史,其创造的三次贵州省“第一”令人津津乐道。
1984年1月22日,贵州省第一片平板玻璃,在凯里玻璃厂诞生。2013年,凯荣玻璃公司建成年产360万重箱在线镀膜玻璃生产线,填补了贵州浮法玻璃的空白。2024年1月22日,黔玻永太公司生产出了全省第一片光伏玻璃。
第一片平板玻璃、第一片浮法玻璃、第一片光伏玻璃,拿下三次全省“第一”,崛起一座玻璃产业园,凯里凭什么?
在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磊看来,“答案”就藏在资源优势、产业集群、营商环境里。
黔山秀水,矿藏富集。凯里已探明石英砂储量3.28亿吨,远景储量10亿吨,约占全省石英砂储量的66%,石英砂矿二氧化硅平均含量达98%。此外,玻璃用石灰石、白云石储量均在10亿吨以上。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赋予了凯里发展玻璃产业的底气。20世纪80年代,凯里玻璃厂便用家门口的“石头”生产出了贵州省第一片平板玻璃。《贵州省志·工业经济志》(2003年出版)记载:“凯里玻璃厂是贵州唯一的生产建筑用平板玻璃的企业。该厂的设计能力为年产42万重量箱平板玻璃,产品除供应本省市场外,还销往国内各地。”
近年来,凯里市树牢资源要“精用”,富矿要“精开”意识,依托现有石英砂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在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优质玻璃产业园,大力发展玻璃产业集群和光伏产业集群。
“玻璃生产主要原材料的采购10公里运距便能完成。”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磊介绍,家门口的供应链优势为产业集群发展打好基础。
“缺什么招什么”。这几年,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围绕玻璃产业链强链补链开展以商招商、链式招商,一座玻璃产业园拔地而起,集聚了黔玻永太、海生玻璃、凯荣玻璃等为龙头的玻璃制造上下游企业20家,初步形成集矿石采选—玻璃制造—玻璃深加工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条。
企业引进来,更要留得住、发展好,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在供电、供气等配套设施上提供强有力保障的同时,还通过构建市委书记与亿元企业见面会问题处置机制;建立企业服务专员责任制和企业之家帮办、代办管家团队;召开重点项目调度会;搭建“五个特色服务平台”(即政银企交流、产品推荐、用工信息、法律咨询服务、教育培训)等服务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每家企业都有专门的服务专员,实行‘店小二’式服务,企业在生产、经营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联系企业服务专员协调解决。”王磊说,服务好现有企业,就是最好的招商引资。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64户规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4.23亿元,同比增长15.32%;完成工业增加值16.06亿元,同比增长18.47%。其中:玻璃制造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09亿元,同比增长13.66%。
如今,玻璃产业园里光伏玻璃、超薄玻璃、着色玻璃、钢化玻璃各类玻璃产品已是百花齐放,玻璃纤维、特种玻璃等一批高档玻璃生产企业正洽谈引进中,正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杨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