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大户带农户 百合变“金合”
金秋十月,贵州省岑巩县客楼镇丰坝村的百合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正抢抓农时,播种希望。近年来,丰坝村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百合等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之路。

深秋的丰坝村,山间薄雾轻笼。在种植户肖小荣的百合种植基地里,一幅忙碌的秋种画卷正徐徐展开。几十名村民分工协作,播种、覆土、起垄,田间地头,泥土翻飞,欢声笑语。
“我看到湖南老板来种这个百合很赚钱,就在他那里买了四亩地的种球试种,一个都没卖,如果卖的话,能赚10万元。”肖小荣回忆。第二年,他扩种到16亩,预计收益达40万元,同样未急于出售。如今,他的种植面积已计划扩展至40亩。“我们是从昨天开始动工的,40亩地的百合大概四五天就能种完。”
从4亩到40亩,数字的背后,是肖小荣敢想敢干的魄力,也是市场对百合品质的认可。依托当地独特的高山气候,产出的百合个头大、品相好,地头收购价最高能卖到28元一斤。肖小荣的成功转型,并非孤例。四年前,湖南老板刘胜明将百合产业引进客楼,像一颗火种,点燃了丰坝村产业多元化的希望。

“村里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农业产业发展布局,科学规划产业规模,鼓励大户发展烤烟、辣椒、中药材及精品水果等主导产业。”丰坝村第一书记张宇介绍,“产业发展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社会效益方面,带动了村民就近就业;经济效益方面,大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了可观的收益。”
张宇口中的“社会效益”,在肖小荣的基地里得到了最直观地体现。百合种植和采收时节,每天需要30到40名工人,根据工种不同,日薪从100元到300元不等。这片土地,不仅长出了“金疙瘩”,也成了乡亲们稳定的“工资卡”。
在基地务工的群众中,有一位来自龙田镇安坪村的何大哥。他刚从外地务工回来,听说百合产业搞得红火,便决定留下来。“以前在外面打工,一年到头回不了一两次家,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干活,一天能挣一两百元,还能照顾家里,安稳多了。”何大哥一边熟练地覆土一边说。他的脸上洋溢着踏实与希望。
在肖小荣等种植大户的带动下,如今,丰坝村的百合种植面积已从零星试点,迅速发展至全村600亩,预计今年将突破千亩大关。这片土地上的“白色经济”正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肖小荣的三年创业路,是客楼镇丰坝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生动注脚。目前,全村已发展 800 余亩烤烟、800 余亩辣椒、2400 余亩中药材(百合、太子参、林下黄精)、400 余亩精品水果。2024 年,全村产业总产值达 3500 余万元,惠及周边 800 余人次就业,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 既解决了村民就近就业问题,又让种植大户获得可观收益,形成了“大户带动、农户参与、共同增收”的良好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