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通途织锦绣 纵横绘振兴
清晨,秋阳漫过车坝河,粼粼波光与已成型的桥墩倒影相映成景。在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于河村大秧坪桥建设现场,工人们正专注地焊接钢筋,为预制T梁做准备。
“桥墩工程已全部完工,上部结构正稳步推进,目前进度过半,再有2个多月就能通车!”项目现场施工负责人吴合先介绍,现在每天有2台挖掘机、1台吊车和10多名工人同步作业,下一步将增调大型设备,全力冲刺T梁架设与桥面附属设施施工,确保年底如期通车。
这座总投资超900万元的民生桥,全长85米、宽10米,按百年使用年限设计,采用双车道人车分流模式。对当地村民而言,它不仅是保障安全的“放心桥”,更是打通发展堵点的“希望桥”。
曾经,大秧坪组与陡滩组隔河相望,一条车坝河成了两岸村民难以逾越的“物理隔离带”。渡船,是村民们出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以前遇到汛期暴雨停渡,孩子上学都发愁。”回忆往昔,51岁的陡滩组村民李元彩感慨不已。新桥建成后,“绕行渡河”将变为“直通直达”,不仅出行安全得到保障,山里的农产品也能顺畅“出山”,产业发展有了盼头,日子更添奔头。
大秧坪桥的变迁,正是岑巩县破解“群山阻隔、河流切割”难题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该县牢牢把握“交通先行”战略,紧扣“大交通促大民生、大民生推大发展”目标,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构建起“干支协同、内外畅联、村组互通”的立体交通网,推动城乡交通从“线状延伸”向“网状辐射”、从“基本通达”向“品质畅达”跨越,走出一条“以路带产、以产促兴”的融合发展之路。
时下正值羊肚菌种植备耕期。在水尾镇马家寨坝区,10余名村民分散在田间,将雪白的生石灰均匀地撒入新翻的土地,通过调节土壤酸碱度、杀菌消毒,为后续种植筑牢“地基”。
“水尾镇坝区土壤肥沃,加上交通便利,今年我们要在马家寨和大树林两个坝区连片种植700亩羊肚菌。”天柱县长军菌业有限公司管理员唐正要介绍,通过公司提供种子、农资、技术、销售一条龙服务,让羊肚菌远销山东、四川、广东等地。此外,700亩种植规模预计共可吸纳就近务工3万余人次,带动增收300多万元。
“要是交通跟不上,这么大规模的种植想都不敢想。”唐正要的话语,道出了产业发展与交通建设的紧密关联。
路通百业兴,产业如潮涌。目前,水尾镇已建成省道1条、县道3条、乡道4条、村道及通组路29条,总长164公里,其中产业路160余条、总长140多公里。依托生态、资源与交通优势,当地大力推行“交通+产业”模式,形成“路随产业建、产业依路兴”的良性循环。
今年以来,该镇已发展制种水稻5520亩、烤烟700亩、辣椒800亩,预计种植秋冬蔬菜5200亩、油菜7140亩、羊肚菌700亩,现有油茶1500亩,各类产业预计全年带动本地群众就近务工7.4万余人次,共发放劳务报酬750多万元,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田里头增收”。
截至目前,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772公里,密度为187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以60公里高速为骨架、152公里省道为脉络、1051公里村道为毛细血管的立体路网。“建制村通畅率100%”“人口聚居区户户通水泥路”成为现实,“半小时上高速”的交通圈让消费品进村、农产品进城实现“双向奔赴”。交通,正成为撬动产业升级、推动城乡共富的“黄金杠杆”。
穿过山峦、跨过溪流、串联城乡、通达阡陌……如今,岑巩县以“幸福路”为针,以村落、产业、景点为珠,绣出一幅“路畅民富、景村相融、山水共韵”的锦绣画卷。这条纵横交错的通途,不仅夯实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更点亮了百姓心中的希望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