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旅游大家谈]桥旅“富矿”需要精开
马刚
有人说,贵州桥已经够多够震撼了,随便包装一下就能躺赢。热潮之下,一个问题愈发清晰:坐拥桥旅“富矿”,真的就能坐享其成吗?
贵州的桥旅故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变现神话。从1.0时代单纯“观桥”的好奇驱动,到2.0时代“玩桥”的体验升级,再到3.0时代“懂桥”的文化浸润,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打破思维定式的勇气。
花江峡谷大桥的登场,可以说真正打开了桥旅融合的新维度。玻璃栈道悬空惊心,灯光水幕如梦似幻,峡谷咖啡香飘云端,更有村庄烟火气升腾,民宿、酒店渐次生长。这时的桥,成为串联起自然、文化、产业的纽带。游客因桥的震撼而来,却会为峡谷的云海、村落的乡愁、美食的温度而流连。
从“交通脊梁”到“文旅引擎”,从“就桥论桥”到“全域共生”,贵州桥3.0时代的成功,恰恰印证了桥旅融合从不是“现成的蛋糕”,而是需要精开细作的“富矿”。这提醒我们:“富矿”不在桥梁本身,而在对“连接”本质的深刻理解。
桥是连接,是竞合,更是共创。贵州世界级桥旅目的地的火爆还在继续生长,热潮之下更需清醒,若沉迷于“世界级大桥”的流量红利,止步于“就桥论桥”的浅层开发,若周边没有风景的串接,没有人文的浸润,没有产业的托举,再震撼的“桥点”也会沦为孤立的网红打卡地。
世界高桥百强榜,贵州揽下近半壁江山,桥旅融合大有可为。这要求我们既要保持“凌空蹦极”的开发魄力,也要具备“绣花功夫”的运营智慧,在更宽广领域推动机制破壁、产业耦合、利益共享,使每座桥都成为贯通天人的“生态桥”、铭刻乡愁的“文化桥”、造福民生的“共富桥”。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魏丽萍
三审 杨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