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最大鲟鱼场践行生态养殖理念 渔场“绿”意浓 鱼儿游得欢
液氧塔给鱼池增氧提升鲟鱼活力。
鲟鱼养殖池。
“渔光互补”光伏板。
底排水经处理后作为生态补水汇入人工湿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张弘弢摄影报道
秋日,黔东南州台江县鲟鳇鱼三产融合产业园102个养鱼池静卧在青山绿水间,池内的鲟鱼时而聚在一起,时而游荡开来,它们的背脊在阳光照射下泛出青黑色的光泽。这里闻不到一点鱼腥味,四周遍布绿植鲜花,就像一个大型的“鲟鱼花园”。
2023年4月,面积近220亩的鲟鳇鱼产业园正式投产,目前已完成投资约3亿元,建成直径10米池48个、20米池26个、36米池28个,共计102个养殖池成为不同品类、年龄鲟鱼的养殖“温床”,养殖规模目前全省最大。
数量巨大的饵料残渣和鲟鱼粪污如何收集?为何闻不到鱼腥味?养殖的尾水去了哪里?在这座贵州最大鲟鱼养殖场,记者找到了用科技手段发展生态养殖产业的答案。
水是鲟鱼养殖的关键。每天约6万立方米的进水,既是鲟鱼健康生长的保障,也是绿色养殖的起点。
“如果不做好水源的净化收集工作,不仅会滋生病菌,排放后还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助理养殖技术员吴启淳介绍,产业园从投产之初便采取流水养殖模式,确保进水持续注入、尾水及时排出。
活水涌流的背后,是一套精密的循环系统在提供保障。
水池上端的尾水由于鱼饵粪便等残留较少,经收集处理后作为标排水,直接用于养殖前端实现循环用水;下端富含残饵粪污的底排水,则通过微滤机固液分离,经生物净化池降解氨氮、硝酸盐后,通过暗渠输送至养殖场外的人工湿地进行生态修复,最终实现90%以上进水循环利用。“标排水+底排水”这一循环模式不仅大幅降低水资源消耗,更有效阻断了污染物外排路径。
作为亚冷水系鱼类,鲟鱼对水质水温极为敏感,水温和光照也对其生长影响很大。鲟鱼畏光,适宜在15℃至22℃水温环境下生长。水温高于30℃,鱼会产生疾病,低于10℃则会停止进食,因此遮阳降温设施对人工养殖鲟鱼十分必要。
在产业园直径10米的养殖池区域,一块块黑色的光伏板架设在鱼池上方,6000平方米的光伏板年发电量达38万度,阳光通过光伏板转化为电能,驱动着园区电力运转。满足养殖用电需求的同时,剩余电量并入电网,实现能源自给与收益双增。
除此之外,产业园设置液氧系统,通过纳米曝气快速增氧,保障鲟鱼不缺氧的同时可节能25%;
粪污集中收集后转化为有机肥用于周边蔬菜种植,形成“鱼菜共生”的绿色闭环;
智能化监控系统实时追踪水质、溶氧量与鱼群生长数据,让养殖更高效、更环保……
在产业园,处处可见生态渔业的实践成效。
鲟鱼悠然游弋,宛如穿行在生态理念与现代科技交织的脉络里;循环水网与清洁能源相融共生,构建起低耗高效的生态产业链条。
每一滴水、每一度电都在诉说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每一尾鱼的成长,都承载着对品质的坚守与对环境的承诺。
从投喂到净化,从发电到控温,细节之处皆体现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智慧。这里不仅是鲟鱼的乐园,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缩影,诠释着绿色发展的深层内涵。
产业园销售负责人王伟介绍:“在生态优先的养殖理念加持下,产业园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今年生态鲟鱼产量已超300吨,销往国内外市场。”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宋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