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这五年]发展有活力 民生有温度——遵义市“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路

2025-10-16 贵州日报 雷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钱诚

黔北群山环抱,赤水河奔腾不息。九十年前,遵义会议召开,让这座城市永载史册,红色基因深深烙印在它的每一寸土地上。而今,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中,遵义正以蓬勃的生机诠释着发展的活力,用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果彰显着民生的温度。

10月15日,记者踏入仁怀市茅台镇,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走进酱香型白酒的现代化酿造车间,机械臂精准地完成着上甑、摊晾等传统工序。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着成百上千个发酵参数,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无误。

以白酒这一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强劲引擎,遵义精准布局了有色金属、氟钡化工、新型能源、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六大产业链”。这些产业链纵横交错、优势互补,如同一条条充满活力的工业动脉,为遵义的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遵义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实现量质齐升。

产业升级的浪潮不仅席卷了工厂车间,更延伸至青山绿水间。湄潭县永兴镇的万亩茶海,夏秋茶不再是被遗弃的“草”,而是通过精深加工变成了茶多酚、茶饮料;茶花被提炼成护肤品,散发着自然的芬芳;茶渣则变成有机肥,回归茶园,滋养着下一季的茶叶。茶农陈彦林感慨地说:“过去春茶是宝,夏秋茶是草,现在通过深加工,亩均效益提升了30%。”

从“种得好”到“加工好”“卖得好”,遵义正通过一系列生动实践,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道真自治县的食用菌突破了单一种植环节,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播州区的辣椒不再停留于初级产品,深加工而成的辣椒酱、辣椒色素显著提升了产业附加值。

数据显示,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从2020年的57%提升至2024年的66.4%,这近10个百分点的跃升,成为了山地农业增值的最佳见证。

黔北大地,生动书写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故事。桐梓县九坝镇山堡社区,村民黄明发的“康养民宿”连续几年夏天都一房难求。过去,他守着好山水却过着穷日子;如今,“凉资源”变成了“热产业”,他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黄明发笑着说:“现在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发展的活力,在城乡之间激荡回响。从绿水青山间的20个旅游生态圈和“桐梓村晚”的乡土舞台,到都市霓虹下的12个繁华商圈与“悦·遵义”的时尚名片,遵义成功将“凉资源”转化为“热经济”,“红色圣地·醉美遵义”城市品牌深入人心。2024年,遵义第三产业占比稳步提升至48.8%,并于今年上半年达到50.3%。

发展的温度,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里。茶余饭后,红花岗区老城街道纪念馆社区四中桂苑小区小广场热闹起来。“小区改造后,路面平整墙面干净,更换规整了老化线路,改造了排污管网,还有了休闲娱乐的地方,住起来舒心多了。”住在小区40余年的刘大敏幸福指数直线攀升。

“十四五”以来,遵义市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99975户、背街小巷519条,中心城区新增城市公园、游园及市民广场82个。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城市实现了“里子”和“面子”的双重提升,让城镇化进程更温暖、更有质感。

在遵义市政务服务中心,“遵满意”服务窗口前,从重庆来投资的张先生赞不绝口:“办理跨省业务,材料网上预审,来一次就办妥,和在家门口办事没两样。”这样的便利,源于遵义大力推进“全域通办”。

目前,市县两级一般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100%。同时,遵义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一列列黔粤通道“遵义号”陆海联运班列鸣笛启程,成功入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为产业穿上“新”衣,为民生绘就暖色,遵义正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宋尧平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21201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