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桥土家族乡:油茶飘香富农家 特色产业促振兴

2025-11-03 黔东南新闻网 何小雨 吴国明 王槐雪

  

  图为姚寨村的油茶种植基地

  深秋时节,霜降前后,正是油茶收获的黄金季节。在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姚寨村的油茶种植基地里,连绵的山坡上,油茶果挂满枝头,群众趁着晴好天气加紧采收,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小小油茶果,如今已成为当地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

  眼下,走进姚寨村的油茶基地里,村民们背着竹篓,穿梭于一株株油茶树之间,双手上下翻飞,动作娴熟地将一颗颗饱满浑圆的油茶果从树上采摘下来,欢声笑语在山谷间回荡,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我们2012年就开始种油茶,目前规模有700多亩了。”种植户唐绍芬介绍,每年的霜降前后就是油茶收获季节,这个时候出油率最高,品质是最好的,一般一个星期能够收完。“经过这么多年的管护,亩产在500公斤左右。此外,我们这个基地,每年除草、施肥、管护需要大量人工,能给周边百姓提供两三百个岗位。”

  按照采摘量计算报酬,多劳多得,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一天几十元的收入,对于留守在家的村民来说,是一笔可观且稳定的劳动回报。这不仅解决了基地的用工需求,更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群众致富的双赢。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为了最大化土地效益,解决油茶生长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的问题,羊桥乡积极引导种植户探索“油茶+”的套种模式。

  全乡套种太子参、黄精等中药材的面积已超过1180亩。这种“高矮结合”“以短养长”的生态种植模式,在不影响油茶生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了林地空间和土壤肥力。初步统计,套种太子参每亩每年可额外增收2400—4800元,套种黄精的长期效益则更为可观。这一模式,不仅让种植户在油茶丰产前就有了稳定收入,也极大地增强了产业发展的韧性和活力,成为羊桥乡特色种植的一大亮点。

  一片油茶林,带活一方经济。羊桥乡深耕油茶特色产业,创新性地发展林下套种,不仅绿了荒山坡,更富了老百姓。从单一的油茶采收,到“树上采果、林下掘金”的多元增收,这条绿色的产业链越织越密,有效拓宽了群众的致富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备注:1亩=0.0667公顷)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21201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