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特产”到“金名片”—— 一粒“老种子”的三次新机遇

2025-11-0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雷刚

通讯员吴紫微 黄透渊 杨港

近日,榕江县仁里水族乡太元村碾米房里机声隆隆,一粒粒饱满的紫米脱壳而出,汇聚成一抹七彩丰收溪流缓缓入袋。正在车间忙碌的杨卓林,既是太元村原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也是这片“七彩古稻”17年的守护者。

正是这位朴实的庄稼汉,带着这份传承数百年的农耕记忆,抓住三次关键的时代机遇,从深山一步步走向广阔天地。

“那时候亲戚朋友都改种高产新品种了,我还是舍不得。”他看着手中的稻穗,眼神笃定“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味道、颜色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不能让它在咱这代人手里断了。”

起初,这份守护更像是一个人的坚守。

每年他只种几亩地,收成的稻米除了自家吃,多半送给亲戚朋友。规模小,产量少,卖不出去。杨卓林坦言“说白了,就是自己种着自己高兴,算是自娱自乐吧。”周边不少乡亲不理解,觉得他守着这几亩“长不出钱”的老种子是在浪费时间。

转机发生在2016年。那时新媒体短视频刚刚兴起,杨卓林试着把田间耕作的片段发到网上。“真没想到,第一个视频发出去,手机就响个不停。”他回忆道,“好多网友留言‘这彩色的米是真的吗?怎么卖’”

原本只是小范围种植几乎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古稻第一次“飞出了”大山,却让“七彩古稻”第一次从黔山深处走进大众视野。

也正是这次“被看见”,“七彩古稻”迎来第二次机遇—规模化发展,2018年太元村原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都能靠老种子过上好日子,那才叫真本事。”杨卓林道出了成立合作社的初心。

杨卓林便开始带着周边六个乡镇的农户一起干,毫无保留地分享种植技术。随着“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稳固模式成型,七彩古稻种植面积超过200亩,年收益突破百万元,真正实现了从“卖得出去”到“带动增收”的跨越。

就在产业稳步发展之时,第三次机遇不期而至—2023年“贵州村超”的火爆出圈,为“七彩古稻”打开品牌化发展天地。

“村超这么火,我们得借这股东风!”杨卓林的商业嗅觉再次显现。他们迅速推出定制礼盒、七彩粽子等系列产品。其中七彩古稻粽子以其独特色彩和口感成为端午爆款,单此一项销售额就达4万余元。

“我们的粽子煮出来是七彩的,小朋友特别喜欢!”杨卓林笑着说,这推动着古老的种子迈向品牌化的新阶段。

如今,“七彩古稻”的精彩不止于田间和加工坊。每年丰收之际,连片的七彩稻浪迎风摇曳,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这份独特的农耕景观与侗族斗牛、定龙湾天亮文化遥相呼应,同频共振,不仅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还能守护少数民族文化。越来越多的游客在这里体验农耕之乐,学子在展览馆中感受研学之趣,一幅“产业旺、文化兴、乡村美”的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现在看着村里人都忙起来了,加工坊里天天有活干,这才是我最想看到的景象。”杨卓林望着金色的稻田,语气里满是欣慰。

这颗经历了十七年守护、三次时代机遇浇灌的种子,终于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茁壮长为榕江大地上一个可触可感的共富产业。

来源 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时珊珊

三审 杨光能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21201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