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血”帮扶到深度协作 双向奔赴 黔粤同奏共赢乐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管云
贵州嘉尚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这家不远千里从广东落户贵州大龙开发区的行业“优等生”,此前,以一项技术“领跑”之举再次引起业内关注——率先建成全球首创的百米锰酸锂正极材料生产线。
“我们将隧道窑生产线从50米升级至100米后,产能实现翻倍以上的跃升。”11月2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汪秀生对记者说,依托“广东研发+贵州制造”的深度合作模式,这条先进生产线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推动产品成功打入国内头部动力电池企业供应链。目前,企业月产值已达3000万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山海共济,携手共赢。优强广东民营企业代表不以山海为远,奔赴了一场场与贵州的深度协作之约。这不仅是粤黔两地自1996年结缘、2021年开启新一轮协作以来持续迈出的坚实步履,更是东西部协作从“输血”到“造血”、从单向帮扶到互利共赢的生动诠释。
这一深刻转变,集中体现在两地精准对焦各自资源禀赋,推动资源要素在“企业+资源”“研发+制造”“市场+产品”“总部+基地”的双向互动中实现最优配置。
10月中旬,在贵阳举办的2025年全国农产品产销大会(南部片区)上,37家广东参展企业携500多件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非遗手工艺品等亮相,以农产品商贸流通为纽带,携手拓展两地合作新空间。
华润万家有限公司、广东佳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客都农创(梅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省刺梨行业协会山王果集团、贵州贵茶集团等近10家粤黔企业签约合作。会后,两省参会企业现场还进行了深度对接洽谈。经统计,本次大会上粤黔两省投资、购销合作项目8个,总金额达2.8亿元。
“博罗的老客户已经催了三次!”深秋的黔西南州兴仁市大湾区活肉牛保供交易中心,负责人陈朝富指着正在装车的46头小黄牛,脸上写满了喜悦。此前,陈朝富收到来自大湾区采购商发来的信息——“你们的金州小黄牛非常受欢迎!”市场对这份“贵州味道”赞誉连连,订单也接踵而至。
“粤港澳大湾区对牛肉的市场需求旺盛,为兴仁肉牛产业打开了广阔的销售市场。”粤黔协作工作队黔西南州工作组兴仁小组相关负责人说。今年6月以来,兴仁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以肉牛产业为支点,深度嫁接贵州资源与广东市场,已有1500余头金州小黄牛跨越山海销往大湾区。
从大山到港湾,两地通过建立产销直通渠道、共建冷链物流体系、联合打造品牌等方式,五年间,广东累计帮助贵州销售农特产品超过950亿元,成为“市场+产品”模式威力的最好证明。
聚焦打通“黔货出山”新通道,粤黔两地充分用好各自资本、技术和市场渠道,以及生态、能源、数据、矿产等资源,加速构建起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今年7月,在由贵州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组织的“粤见数字贵州”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优强企业赴黔投资考察活动中,深圳极视角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甘德峰,久久驻足在海普智联科技(遵义)有限公司的酒类行业数智化建设及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前。
“针对酱酒产业,我们可以通过视觉智能化的改造,让作业流程标准化,从而提升效率、保障品质。”在现场,甘德峰十分看好贵州酱酒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希望与当地政企进行深入探讨,谋求合作机遇。
市场在哪里,机遇就在哪里。10月底,一场热气腾腾的海鲜大餐开席——2025湛江海产品推介暨海鲜贵阳品鉴会上,来自广东湛江咸鲜适口的一夜埕金鲳鱼、鲜嫩弹牙的虾干等名优海产,为贵阳人民送上一份难得的鲜美大礼,更为两省合作开创了更多新思路、新成果。
“湛江海鲜正需要贵阳这样的广阔舞台。”湛江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吴国雄表示,贵阳是西南地区的消费中心,“爽爽贵阳·消费天堂”的品牌越擦越亮。湛江将以最优政策、最实服务,推动“湛江海鲜”进商超、进餐厅、进社区,让两地共享海洋经济红利。
在粤黔两地的双向奔赴中,产业协同不再遥远、市场壁垒逐渐消弭,“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两地企业将在两片同样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找到更多发展可能。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时珊珊
三审 杨光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