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旗教授凭借在冶金领域卓越贡献荣获2024年度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我的每一项成果都用于贵州企业发展”

2025-11-04 贵州日报 雷刚

李军旗教授(右三)在实验室,指导课题组教师与研究生开展烟气脱硫制备硫酸锰的实验研究。 (受访者供图)

基于李军旗教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用高纯硫酸锰制备新技术的生产线,已在贵州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建成投产。 (受访者供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张凌

       “我的每一项课题都源于贵州资源特点,每一项成果都用于贵州企业发展。”这是李军旗科研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扎根贵州四十载、服务地方发展的初心写照。

       2024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奖日前揭晓,贵州大学李军旗教授凭借在冶金领域的卓越贡献,荣获省最高科学技术奖。从锰矿资源的高效利用,到汞污染防控技术的突破,再到高硫铝土矿的开发应用,李军旗的科研之路始终紧扣贵州资源禀赋,与贵州产业发展紧密相连。

       扎根贵州破解“多贫细杂”资源密码

       谈及与冶金工程的结缘,李军旗坦言“没有太多机缘巧合”,从本科到博士,他一直在这一领域深耕。“大学时读到徐采栋院士的《锌冶金物理化学》,这本书从理论到实践讲得非常透彻,让我对这个专业产生了浓厚兴趣。”正是这种朴素的兴趣,让李军旗在冶金工程领域坚守了40年。

       贵州作为矿产资源大省,已探明49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十。其中锰矿、汞矿储量全国第一,铝土矿和磷矿全国第二。然而,这里的矿产资源普遍具有“多贫细杂”特征:储量大但品位低、颗粒细小、杂质含量高。

       面对这一现实瓶颈,李军旗将科研方向聚焦三大领域:锰矿资源开发、汞资源利用与环保技术、高硫铝土矿应用。“这些都是贵州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李军旗在科研中遇到的最大瓶颈,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如何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经济可行的产业化路径。“很多技术只是在实验室可行,我们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更要找到产业化路径。”他举例,“比如高硫铝土矿的应用,技术上早就有,但如何经济高效地实现工业化生产才是关键。”

       三大创新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

       获得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对李军旗科研工作的全面肯定。他主持了47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到账经费达3377万元,实现了三大创新成果。

       一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用高纯硫酸锰制备新技术,解决了锰矿资源高效利用问题。这项技术首创“选择性分离+纳滤膜纯化”的硫酸锰溶液深度净化技术,跳过电解锰中间产物,实现了低品位锰矿的高效利用。

       该技术已在贵州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建成年产12万吨的电池用硫酸锰生产线,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国际市场份额达60%,使硫酸锰价格从每吨1.2万元降至五六千元。

       二是新型乙炔氢氯化均相络合催化剂的绿色制造技术,应对了汞资源利用的环保挑战。这项技术首创高温旋转焙烧多元含汞危险固废回收工艺、高价锰催化氧化烟气脱硫脱汞技术和四氯合汞酸钾触媒催化技术,将汞含量从传统的12.5%降至6%,并且正在向“超低汞”方向迈进。同时通过从冶金废渣和烟道灰中回收汞,解决了PVC生产中汞资源短缺和环保问题。该技术已在贵州重力科技环保有限公司建成年处理5.6万吨含汞固废物生产线。

       三是高硫铝土矿的开发应用研究,为贵州8亿吨难利用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相关脱硫新技术在贵州平坝宏大氧化铝厂完成工业化试验。李军旗与贵阳铝镁设计院、西安建大合作开发的脱硫新技术在国电投务川氧化铝厂成功应用,成为我国首家焙烧脱硫氧化铝生产企业。

       赋能产业在坚守中传承科研精神

       荣誉背后,是长期坚守与系统耕耘。自2000年起,李军旗已培养博士13名、硕士69名,这些人才正活跃在贵州省乃至全国的冶金工程领域。

       他领衔推进贵州大学冶金工程学科建设:2019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23年中国软科专业排名进入B+,2024年领衔申报的“冶金工程”“材料与化工”博士点获得批准。

       “我培养学生时注重两方面,一是扎实的理论基础,二是科学素养的培养,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李军旗说。

       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李军旗建议遵循“四个面向”。“在贵州工作,要充分发挥本地矿产资源研究的比较优势。”他总结道,“我的经验很简单,每一项课题都源于贵州资源特点,每一项成果都用于贵州企业发展。只有真正扎根这片土地,才能做出有生命力的科研。”

       目前,李军旗正在推进含氟硅渣的工业化中试研究,这是磷化工生产中的废渣利用项目。“我们已经获得4项相关专利,正在与企业合作推进产业化。此外,还在探索超低汞催化剂、高铁铝土矿等新方向。”他表示,科研工作永无止境,关键是要走通“技术上可行、经济合理、产业可用”这条路。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时珊珊

三审 杨光能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21201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