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县渡马镇:产业筑基 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深秋的天柱县渡马镇甘溪功夫村,寒意渐浓,山山岭岭却依旧绿意盎然。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竹林的环绕中,三两老人围坐在寨门凉亭闲聊,远处新建的功夫表演广场不时传来欢声笑语,一幅清新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呈现开来。
甘溪村是渡马镇极具魅力的侗族村寨。起初,甘溪因村民会习武而闻名,渡马镇抓住这一亮点,将甘溪以“武术文化”为核心,打造出一条“文化+旅游”的特色振兴路,成功申报成为国家3A级景区,开发“功夫体验+非遗研学”线路,年均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推动全镇文旅融合,连续举办“三月三”“七月二十坪”歌节、乡村旅游文化节、乡村音乐节等活动40余场次;连续两年承办黔东南州第二届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吸引线上线下近300万观众关注,带动农特产品销售超70万元。全镇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0万元,实现“产业见效益、旅游聚人气”的双向赋能。
走进桥坪村的柑橘产业园,连片的山坡上,黄澄澄的柑橘挂满枝头,村民们穿梭其间,熟练地进行采摘、分拣。这里出产的“渡马蜜橘”因其口感清甜、绿色生态,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柑橘是我们村的传统产业,以前家家户户都种得有,现在有40多户种植大户,柑橘亩产量和销售价格基本稳定,每年都不愁销。”桥坪村党总支书记陈代梅介绍说。
而在新民村的马田坝上,又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翻犁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翻犁、整地、夯土,为栽种油菜做足准备。
一直以来,渡马镇坚持“产业兴则乡村兴”,围绕“特色种养+精深加工”做足文章,让产业扎根乡土、惠及农户。联动各村发展精品水果产业,培育柑橘、凤柚、黄桃、脆桃、阳光玫瑰等10余个水果品种,通过“生态种植+游客自采”模式,年销量超1000余万公斤。依托坝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新民村大力推行“水稻+油菜”轮作模式,精心打造1000亩水稻高产示范田,实现规模化、机械化耕种,有效提高水稻和油菜的产量。依托地域优势,以湾场蔬菜基地为重点,借“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种冬瓜、南瓜等蔬菜1.9万亩,产值8500万元,带动2.1万人次就业,既丰富群众“菜篮子”,又鼓起村民“钱袋子”,湾场蔬菜基地成功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借力全镇3700亩油茶产业基础,推动油茶林下套种中药材,实现“以短养长”的立体种植效益。
“现在我们村里的居住舒适度也不比城里差。”新民村村民杨诚看着自家庭院自豪地说。
渡马镇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生活污水治理,修建污水处理厂1座,配备简易污水处理设施1套,共设置大型垃圾箱105个、小型垃圾桶80余个,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污水有序排放”。同时,开展“美丽庭院”创建,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栽花种草,利用闲置空地打造家门口公园、文化长廊,目前已建成美丽庭院50余户、村级休闲广场47个。此外,镇里还完善了村级道路、照明、养老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让村民“出门有路灯、休闲有场所、养老有保障”。乡村不仅干干净净,更舒舒服服,成为村民舍不得离开的幸福家园。
如今的渡马镇,旅游有特色、产业有活力、环境有颜值,乡村振兴的蓝图正一步步变为实景。下一步,该镇将继续聚焦“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让乡村更宜居、农民更幸福,让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