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苗乡育桃李 石榴花开别样红—— 记“贵州省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黄平县新州镇第二小学校长杨昌盛
在黄平县新州镇有一位深耕民族教育三十余载的苗族教育工作者,他用初心与匠心,将一所普通的乡镇小学,打造成为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样板,被授予了“贵州省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他就是新州镇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杨昌盛。
走进新州二小的校园,一股浓郁的民族气息与书香氛围扑面而来, 校园里文化墙上的彩绘与民族图腾交相辉映,教学楼里隐约传来的芦笙曲调,与操场上孩子们轻快的跳跃声交织在一起,勾勒出这所校园独特的文化韵律,这也成为杨昌盛深耕民族教育的鲜活注脚。
“如果我们的孩子对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不热爱,又怎能真正树立起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面对如何在学校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课题,杨昌盛给出了他的答案:从根脉入手,让文化在校园里“活”起来。
他敏锐地抓住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系统性地将苗族古歌、芦笙演奏、刺绣、泥哨制作等引入课堂,主持开发了8门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他倡导的“课堂学技艺+节庆展风采”模式,让学生不仅在美术课、音乐课上学习传统技艺,更在“红蛋节”“芦笙节”等校园主题节庆中大胆展示,使校园成为“天天都是民族风,处处都是团结景”的育人场域。
“校长教的芦笙课特别有意思!我和同学们一起吹芦笙、一起跳竹竿舞,特别开心。在我们学校,大家都是好朋友。”新州二小学生笑着对记者说。
走进新州镇第二小学,目之所及皆是文化景致。杨昌盛带领师生精心设计的“民族团结文化墙”和“苗侗艺术长廊”,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常态化地展示着各民族的文化符号与交融故事。
他还不满足于校内的静态展示,创新推出“研学星期二”实践工程。学生们在他的带领下,走进飞云崖祭牛节现场,探访重安江古镇,在真实的文化场景中沉浸式体验、感悟中华文化的多元与一体。由他指导编排的文艺节目《苗侗儿女心向党》,不仅登上了县级春晚的舞台,更成为向社会传播民族团结理念的生动载体。
他亲手创立的“感动星期一”思政品牌,已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每周一的清晨,或是讲述一位民族英雄的故事,或是组织一场民族团结歌曲的传唱,用一个个贴近儿童、触动心灵的活动,在孩子心中深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同时,他大力推广普通话,并将其纳入师生评价体系,通过组织“经典诵读”“双语故事会”等活动,巧妙地在语言教育中搭建起沟通与理解的桥梁,形成了“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区”的良好辐射效应。
作为学校党支部书记,杨昌盛深谙“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的道理。他将民族团结教育深度融入党建和思政工作体系,建立了“三会一课+民族团结”的学习机制,培养了8名校级“民族团结示范岗”教师,让党员成为促进团结的先锋。
杨昌盛不仅是一位实践家,也是一位思考者。他主持的《苗族地区课堂民族文化渗透实践研究》等省州级课题,致力于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和可推广的模式。他开发的《铁路修到苗家寨》等12个示范课例,将国家发展、现代文明与民族文化巧妙结合,深受师生欢迎。相关论文在主流媒体发表,形成了“理论研究—课程开发—实践推广—成果辐射”的完整闭环。
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先后获评“黔东南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黔东南州非遗传承基地”等荣誉称号,办学经验多次在州县交流,为黄平县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贡献了坚实的教育力量。
“杨校长不仅是我们的领导,更是领路人。他让我们相信,教育的力量可以穿透围墙,真正凝聚人心。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民族团结的‘种子教师’。”新州二小教师向稳权说。
从苗乡山寨走出的师范生,到誉满杏坛的名校长,杨昌盛用三十多年的坚守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的初心使命。他把文化的根脉扎进校园,让团结的花朵开遍苗乡。正如他所说:“教育是守望的事业,守望孩子的成长,更守望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让每一个孩子都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自豪,也为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而骄傲,这是我毕生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