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注溪:五载耕耘结硕果 砥砺奋进谱新篇

2025-11-18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雷刚

图为注溪村马家沟组

       通讯员万再祥 李昌焯

       初冬的岑巩县注溪镇,柚香四溢。过去的五年,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乡亲们来说,是家门口的路更宽了,是钱袋子更鼓了,是心里头更踏实了。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上回望,注溪用一串串扎实的脚印,在青山绿水间绘就了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动人画卷。

       地里有“宝”增收有门

       “我们农民,地里的收成最实在。”周坪村村民黄华谈及五年来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以前种地是靠天吃饭,现在有了水稻制种技术员指导我们怎么制种,用了良种、学了技术,产量和价格都上去了。今年我的水稻制种有五六万元的纯收入。”

       过去五年,注溪人牢牢守着自己的2.41万亩“饭碗田”,不仅让稻田里种上了更高产的优质品种,还把千余亩零散地整成了“田成方、路相通”的高产田。

       更让乡亲们自豪的是,地里的“金疙瘩”越来越多了。那曾经只在本地出名的思州柚,如今已成了“国际范儿”,坐着中欧班列远销俄罗斯、土库曼斯坦。柚农们笑着说:“从来没想过,咱这山旮旯里的柚子,还能漂洋过海让外国人尝尝鲜!”如今,全镇思州柚种了2.5万亩,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果”。

       与此同时,4200多亩的水稻制种基地,成了种农们增收的“希望田”,年产值超千万元;1.3万亩油茶林硕果累累,岑王村的“五子园”精品水果更是名声在外。

       产业的兴旺,直接滚大了村集体的“雪球”。到今年,全镇6个村,村村都有集体收入。村民们不仅能拿到分红,还能在家门口的合作社、劳务公司找到活干,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村子变样心里亮堂

       走在今天的注溪,变化看得见、摸得着。曾经的泥巴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塌方滑坡处都安上了坚固的防护栏和醒目的警示牌。夜幕降临时,新安装的630多盏路灯,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也照亮了大家的心。

       “以前办个事,猪圈、老危房堵路又碍眼。现在拆了,建起了小花园、小菜园,看着都舒心!”这场由“院里开会”商量出来的“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让村民们从“站着看”变成了“动手干”。五年来,大家齐心协力,拆了80多个闲置危房和猪牛圈,新建了444个卫生厕所,沟渠清了,垃圾没了,村子实现了从“面子”到“里子”的美丽蝶变。

       变化的不只是环境,还有风气。在注溪村马家沟组,谁家办红白事,都按“寨规”来:婚宴只办1天,丧事不过5天,席面统一六荤六素。“‘六六顺福宴’好!既体面,又不攀比,为我们省下了不少钱!”村民们对此纷纷点赞。人情负担减下去了,文明新风涨了起来。

       日子安稳幸福绵长

       平安,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过去五年,注溪镇为守护这份平安下足了功夫。

       森林防灭火的器材配到了村头,防汛抗洪的物资备在了库房,哪里容易出事,哪里就设上了哨卡和警示牌。专职消防员和一场场应急演练,让大伙儿心里有了底。“知道有事该往哪跑、找谁救,这比什么都强。”注溪村村民吴敏燕感慨道。

       更让人安心的是那遍布全镇的“电子眼”。72个“雪亮工程”摄像头加上220多个“数字乡村”监控,像一双双永不疲倦的眼睛,守护着家园的安宁。智慧大喇叭能及时发布信息,一键报警装置能在危急时求救。靠着人防加技防,注溪成功捧回了“贵州省平安建设示范乡镇”的金字招牌。

       身边的“关键小事”有人管。干部们主动上门,五年来解决了群众反映的难题300多件。为243名大学生发放了助学金,成功举办了三届“六月六娃娃场”、五次“金秋助学”,“春赏花”“丰收大典”等活动更是让乡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党群干群关系在这一点一滴的互动中,变得越来越融洽。

       回眸“十四五”,注溪的变化写在丰收的田野上,写在村民的笑脸上,写在越来越美的村寨里。这是一段由全镇干部群众用汗水和智慧共同奋斗出来的幸福历程。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和美注溪,正向着更加幸福的未来,踏步前进。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龙晓慧

三审 冯哲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21201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