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这五年]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⑤美丽贵州:绿笔挥动绘新景

2025-11-19 贵州日报 雷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金秋时

寒山笼霜雾,赤水漾碧波。

11月12日以来,随着电视剧《乌蒙深处》热播,遵义市仁怀市赤水河段作为剧中酒坊取景点,迅速成为省内外剧迷的“网红打卡点”。从赤水河畔到乌蒙山区高山草甸,贵州的原生态山水如同影视剧集的天然摄影棚,让“山地公园省”的自然风光通过央视、芒果TV等平台触达全国观众。

从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到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贵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殷殷嘱托,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执绿色之笔,蘸创新之墨,奋力守护生态之美、谋求赶超发展、增进百姓福祉。“十四五”期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绿色经济占比由2020年的44.4%提升到2024年的48.8%,绿色发展动能澎湃。

守护绿水青山提升美丽“颜值”

20多年前,家住赤水市复兴镇风溪村的村民周孝霖曾和父亲靠着在赤水河里捕鱼为生。这几年,依托全市上万公顷的绵延竹海,周孝霖和村里的竹农将砍来的竹子卖给周边的竹子加工厂,户均年增收四至五万元。

2015年底,长江流域赤水河段全面禁捕,和周孝霖一样的渔民纷纷转产上岸,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和扶持下,从事竹子种植、餐饮美食、旅游服务等行业,实现从水上漂泊到岸上新生的巨变。

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保护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十四五”以来,面对地处我国喀斯特地貌核心区、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困境,贵州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理念,五年累计投入155亿余元,实施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山水工程,苗岭山脉、南北盘江流域历史遗留矿山修复等重大项目,工程修复面积164万余亩。预计到2025年底完成历史遗留矿山治理面积7.5万亩。

武陵山区山水工程核心项目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修复项目,入选全国山水工程第二批典型案例,并列入我国首次发布的《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向全球推广。

中心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保持98%,主要河流出省断面水质全部优良……在多彩贵州大地上,处处是画、步步皆景,绿色有机成为贵州农产品的亮丽标签、绿水青山成为贵州旅游的金字招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在贵州变成现实。

推动绿色转型涵养发展“气质”

绿色转型没有退路,只有新路。11月10日,在位于贵阳市清镇市的贵州最大的铝土矿脱硫项目生产现场,伴随着机器轰鸣声,昔日堆积如山、难以利用的高硫铝土矿,经粗碎、细碎、球磨、浮选、沉降、压滤等生产环节,转化为铝精矿、硫精矿,终结“废矿”命运。

高硫矿为何被称为“废矿”?清镇市铝土矿资源储量居全省首位,然而,由于当地铝土矿含硫量较高,高硫矿难以被下游氧化铝企业直接利用,制约着铝业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今年9月正式投产,每年可新增44万吨铝精矿和6万吨硫精矿供应,不仅实现了矿产资源“吃干榨尽”,还解决了高硫矿堆存导致土地占用和环保的隐患。

以实施“富矿精开”战略为关键抓手,贵州加快磷、煤、铝、锰等优势矿产资源精细化开发利用,集中要素推进强链、延链、补链,成效显著。2025年,预计全省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总产值较2024年分别增长25.2%和38.8%。

同步加大磷石膏、煤矸石、赤泥、锰渣等工业固废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攻关和工程应用示范。目前,贵州磷化集团磷石膏综合利用进入2.0时代,处于全国行业领先水平。煤基固废规模化井下充填技术首次实现新突破。赤泥脱碱后用于水泥生产取得关键突破。

从实施“富矿精开”推动传统产业“含绿量”提升,到培育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落地发展,“电动贵州”构建新能源全生态圈,贵州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依托良好的气候和区位优势,建成全球超大型数据中心集聚区,“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吸引华为等落地贵州。

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新格局加速构建。清洁智慧电厂为传统煤电行业树立清洁低碳标杆。中核息烽光伏电站等创新发展农光互补新模式,实现光伏发电的同时,配套“光伏药田”,亩产值超2万元。目前,贵州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突破60%。

传统产业低碳升级,新兴产业崛起成势,“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实现“三量齐升”,“生态优先+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模式成为美丽贵州建设中动人的风景线。

拓宽“两山”路径增强幸福质感

种一棵树,“一树一码一档案”,全生命周期“知根溯源”;卖一棵树,林木产权便捷交易,数字化精准确权确值;买一棵树,线上平台“数据跑腿”,不动产权证直达手中……

随着2024年贵州首张“活立木数字资产证”在铜仁市江口县办理,如今“活立木交易”让林木不用砍伐就能变现,累计交易单株活立木374株、31.5万元,林农不砍树也可获得林木抚育收益、林下经济分红及未来碳汇三种收益。

目前,铜仁市作为贵州省整市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的“试验田”,通过创新生态产品分类,将生态产品划分为权益性生态产品、公共性生态产品和经营性生态产品三类,为生态价值变现奠定基础,2024年全市绿色经济占比达51.2%。

不只是铜仁市,通过加大生态价值多元路径转化,贵州30多项改革经验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成果案例。

今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意见》,进一步用政策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提出到2030年,打造贵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产品1000个以上,全国知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区域品牌50个以上。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发布研究报告显示,贵州“两山”转化指数排名全国第5,生态资源禀赋与经济支撑或特色生态产业转化效率显著,美好生态环境正加速成为群众最大的民生福祉之一。

如今,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日赏银杏、冬季泡温泉……黔中大地上,各地生态旅游产业激活餐饮、民宿等产业发展活力,生态颜值持续转化为经济产值,源源不断为旅游产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龙晓慧

三审 冯哲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21201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