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教育走出特色发展新路

2025-11-20 贵州日报 雷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雨

5630亿元财政投入的坚定抉择,新增6.35万个大学学位、72万余个中小学及幼儿园学位的民生承诺,是贵州对千万家庭美好生活向往的深情回应。五年来,贵州以“一年一件大事”的韧劲,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

“我最喜欢和小伙伴玩石头找家游戏!”印江自治县合水镇中心幼儿园的“石”课程里,大班孩子郭奕涵的童真欢笑,印证着贵州学前教育从“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的跨越。3600余所各级示范幼儿园,94.3%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28个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这些数字背后,是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延伸的坚定步伐,是大山里的童年被温柔以待的民生福祉。

义务教育的提质升级更显深刻。集团化办学让优质资源辐射城乡,“公办强校计划”让2200余所城镇、乡村、安置点学校焕发新机。粤黔协作织就了教育共建的紧密纽带——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及省内帮扶学校组成团队扎根从江一中,以课堂改革让孩子在家门口触摸发达地区课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600余所,96%的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真实可感,优质均衡的教育生态正在黔中大地加速形成。

教育提质之路,红色铸魂与创新驱动始终同行。11月2日,贵州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交流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贵州的生动实践”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在贵阳举行,这是贵州深耕红色沃土的生动缩影。五年来,贵州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打造“微影黔行”“薪火黔行”等特色思政品牌,以“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模式为核心,构建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建设的新格局。

高等教育作为龙头,以硬核举措实现跨越式跃升。聚焦产业需求靶向发力,深入实施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与理工科强化行动,推动理工类专业布点与在校生占比“双提升”,精准对接“富矿精开”“东数西算”“六大产业基地”,让学科资源与地方发展精准契合。贵州大学“双一流”建设持续深化,省外高水平高校的组团式帮扶为高校学科发展注入外力,高校科研活力与产业需求深度耦合,2024年科技成果转化金额突破8亿元,让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变成驱动发展的现实生产力。高等教育正以“人才高地”与“创新引擎”的双重担当,为特色教育强省筑牢智力根基。

职业教育则在“统筹设计—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探索中,为大山儿女叩开幸福之门。“订单班让我不用焦虑就业,能专注练技能!”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杨春林凭借学校开展的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捧回德国HWK职业资格认证并顺利入职。这抹成长的亮色,映照出贵州职业教育五年的蝶变:每年5亿元的省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职业本科实现从无到有,48所高职院校扎根黔中,3.8万名“订单班”学子实现“入学即就业”,13万人通过“中高贯通”攀上技能新阶梯。部省共建的“技能贵州”,正让越来越多山里娃凭一技之长铺就出彩人生路。

体制机制改革这把“金钥匙”,为贵州教育解锁创新活力。六盘水师范学院在“共建”转“省管”改革赋能下,孔德顺教授团队研发的“煤矸石制备聚合铝铁联产白炭黑”技术以5500万元转让,既刷新校史纪录,又破解产业难题,成为改革激活创新活力的生动例证。市州高校全实现“省管”,14所省属高职完成体制改革,行政壁垒的打破让资源流动更顺畅;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县管校聘”激活教师活力、教育数字化让AI走进课堂。每一项改革犹如一股暖流,淌进教育发展的脉络,让创新的种子在黔贵大地生根发芽。

对外开放的桥梁,则让贵州教育的视野越过高山,望向更广阔的世界。连续18年举办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是贵州的“开放名片”——在这里,不同肤色的师生、学者围坐一堂,共话教育未来。60所省内高校牵手380余所国(境)外院校,7800余名国(境)外师生走进贵州,6700余名贵州学子背着行囊赴海外交流学习……黔贵大地的教育之声,正乘着开放的风、伴着友谊的帆,传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从大山安置点学校到世界交流平台,从红色思政课堂到技能实训车间,贵州对教育公平的执着,是对民生期盼的回应,更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远见。站在“十五五”起点,贵州将锚定教育强国目标,加快特色教育强省建设步伐,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注入教育新动能。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龙晓慧

三审 冯哲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21201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