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党建引领之笔 绘人大履职答卷—— 岑巩县人大常委会党建工作侧记
沐浴着着冬日明媚的阳光,行走在岑巩县的沃野乡村,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幸福甜蜜的乡村生活……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眼前的景象,与该县人大常委会党建引领高质效履职戚戚相关。
“有了这些电脑,我们的办公效率又会提升很多。”接过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党支部送来的办公电脑,岑巩县天马镇天马村党支部书记田贵菊喜上眉梢,“上次的物资帮扶,让我们在‘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中有了主动权,群众积极清理房前屋后的杂物、院落的垃圾,让村子的环境焕然一新了!”
为了让党员人大代表作用发挥最大化,县人大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以“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为抓手,将党建与业务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水稻制种作为岑巩县的主导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小小一粒种子,如何实现从农田到“商品”的华丽转身?
在种业公司车间里的“现场教学”为人大代表们“解密”。
“我们的烘干棚、烘干机每天能烘干稻种840吨,改变了以往烘干全是靠天吃饭的困境。”在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视察现场,该公司副总经理陈达介绍,“从烘干、筛选、称重、装袋,全过程机械化,保障了种子的高质量。”
县人大常委会牢牢把握“四个机关”定位要求,以人大常委会党组带头学、机关党组跟进学、机关党支部定期学的“三级联动”学习模式,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履职能力。为精准把握民情脉搏,按照“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的思路,探索出一条将“课堂”搬进“现场”的履职培训新路,让学习及时转化为履职的“内在养分”。今年来,开展各类学习48场次、理论宣讲16场次、人大代表培训13期600余人次。
为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县人大常委会将工作评议与巡察监督、纪检监督、审计监督、检察监督联动发力,让人大工作评议起到“把脉问诊”的作用。同时,新增被评议单位“一把手”履职内容,拓宽了工作评议的广度和深度。
人大工作评议从年初3月启动,持续至11月的整改“回头看”,历时8个月之久。形成“年初问计划、年中问进度、年末问结果”的评议闭环,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群众不认可不罢休,切实推动被评议部门依法行政、履职为民。
从依法监督部门履职到视察关系千家万户的教育,都留下了人大为民聚力的忙碌身影。
“目前城区学校学位依然紧张,‘大校额’‘大班额’现象依然存在。”人大代表宋大维严肃的说,“教育部门应积极向上对接争取资金和发挥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帮扶资源优势,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抓好新一中的建设,进而缓减城区学位紧张问题。”
视察中,县人大常委会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持续发力,以人大视察监督的“小切口”助推工作实效的大提升。
按照“重要岗位有党员、紧急任务有党员、重大创新有党员”的标准,县人大常委会建立党组成员联系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双联”机制,做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名代表代言一方”。
“6·29”防汛救灾中,县人大常委会党员干部闻“汛”而动,以“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靠前指挥。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开展敲门行动,挨家挨户告知汛情,紧急疏散群众80余人,转移物资200余箱(件)。
在三天两夜的抗洪救灾中,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党支部党员积极投身于受灾最严重的第一线,日夜驻守,率先垂范,人在阵地在,洪水不退除队伍不撤。他们当中有即将退休的老党员,也有刚加入组织的年轻党员,做到“汛”前争分夺秒转移群众和物资、“汛”中彻夜勘测水情、“汛”后积极清淤,牵手群众共同打赢了突如其来的防汛“硬仗”。
“我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感谢你们常常来帮我打扫卫生,让我家里干净又舒适……”看着党员干部打扫后干净整洁的家,天马村73岁的王应奎老人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今年来,岑巩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党支部党员为群众办实事85件。
业务工作开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县人大引导党员代表“双岗建功”,在联系群众中主动亮身份、领任务、解民忧。以党建引领为笔墨,用一次次视察调研、一份份评议意见、一件件民生实事,书写为民履职的人大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