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奋力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乌蒙腹地跃动工业“心跳”——毕节高新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走笔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中迪
11月18日,寒潮涌乌蒙。
上午8点不到,39岁的吴昌伦顶着寒风出门,赶往工作地——毕节高新区。当天,他就职的毕节宏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部分织机需停电检修,身为车间管理人员,不仅要监控织机的喷水及纬纱轨迹,更要配合做好检修。
8点30分刚过,吴昌伦准时跨进车间大门。在外漂泊近20年,如今能在自己家乡的园区,从事熟悉的纺织车间管理,吴昌伦偶尔会有“不真实感”。
“我们脚下的这块地,原来都是长苞谷和洋芋,谁能想到现在‘长’出来的都是机器和工业产品。”从小在七星关区生活和长大的吴昌伦感叹道。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毕节高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围绕新能源材料、新装备制造及特色食(药)品等产业,吸引了371家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成为一片工业“热土”。
行走在毕节高新区,只见一栋栋厂房在13.1平方公里的园区内铺展,16800人在工厂中辛勤工作,生产出一批批高附加值的“毕节制造”工业产品运往世界各地。
“3年,园区企业数量从265家增至371家,净增106家;就业人数从8700人增至1.68万人,净增8100人。”毕节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学静告诉记者,发展的活力,源于改革的动力。
2022年2月,毕节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毕节高新区(原金海湖新区)与七星关经济开发区整合,剥离毕节高新区所承担的社会事务职能,划转相关乡(镇、街道)委托七星关区管理,让开发区主责主业回归到工业经济发展上。
集中精力攻坚工业化发展——定位更精准,职责更明确,服务更有效。
2024年4月入驻毕节高新区的贵州两山天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天麻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主营业务。
走进其冻干生产车间,机器运转、轰鸣不断,鲜天麻经过分拣、清洗、蒸煮、冷却、切片、分级挑选、冷冻干燥等程序,成功“变身”冻干片,可直接入口嚼服,用最简单的食用方式赢得市场青睐。
“两山天麻能够快速落地、生产运营,离不开高新区的全方位支持。”贵州两山天麻产业(集团)董事长汪健介绍,公司成立之初,毕节高新区旗下的贵州毕节经济开发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出资方,以园区资源入股形式为企业初期成长注入了源头活水。
“企业进驻时,我们用园区的现有资产扶上马、送一程,待到企业发展好了,再通过回购资产实现自主发展,我们也盘活了园区的闲置资源,实现双赢。”吴学静的话,也在宏盛纺织的快速发展上得到印证。
今年7月,宏盛纺织落地园区4个月即实现投产。其中,毕节高新区的一家国有企业以闲置厂房入股28%。
投产不到4个月,宏盛纺织产值已超1.2亿元。待2027年一期全面投产,年产值可达30亿元。
“下一步,我们计划增加投资,把上游的纱线和下游的印染都落地在毕节,打通‘从一根丝到一匹布再到一件衣’的全产业链。”公司生产部厂长丁启永介绍,同时,公司也将和高新区磋商,回购厂房资产。
在宏盛纺织的龙头纺织企业带动引领下,目前已有50家轻纺企业在该园区抱团发展。纺纱织布、成衣制造、制鞋皮具的产业链条正逐步延伸。
构建工业“强磁场”,激活产业“园”动力,营商环境是关键。
贵州贵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首家入驻毕节高新区的新能源企业,生产车间里工人们熟练操作着卷绕、装配电芯、涂布等工序,技术人员则专心致志进行着科技研发。
9年多来,该公司获得近10项发明专利、2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发展势头强劲。
“2024年,公司年产7200万只锂电池,产值2.7亿元。”在贵州贵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经理张力中看来,园区的主动靠前服务正是公司快速发展的“金钥匙”。
常态化上门解决企业用工、审批等问题;电费物流补贴等优惠政策,降低了生产成本……底气足、发展快,如今,该公司已成为技术水平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新能源锂电池生产基地,荣获省级和国家级“绿色工厂”荣誉称号。
链主引领、配套跟随。目前,在毕节高新区,“两主一特”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以贵航新能源、丕丕丕电子科技为代表的26家新能源企业集聚成群,涵盖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池电芯生产、电气设备制造等细分领域;东冶实业、明钧玻璃等126家绿色建材企业发力新材料产业;
新装备制造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壮大——以联尚科技、绿玛汽车为引领的53家装备制造企业,产品涵盖光电信息、电线电缆、矿山设备、汽车零部件等生产领域;盛安纺织、可雅内衣、宏盛纺织等50家轻纺企业,逐步构建轻纺产业全链条闭环;
特色食(药)品产业积蓄强大势能——以王老吉、欣扬农业为代表的实力强、科技含量高、品牌优质的52家绿色生态食(药)品企业,立足毕节中药材、农特产品、药食资源优势,构建农特产品制造基地。
“2024年,我们完成工业总产值186.9亿元。今年1至10月,完成171.06亿元,同比增长5.34%。2025年预计完成202亿元。‘十五五’期间,我们将坚持聚焦主导产业发展,持续壮大产业体量,力争‘十五五’期间培育上规企业40家以上,规上企业达到110家。到2030年,各产业累计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400亿元以上,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50亿元。”吴学静说。
走出工厂车间,车行驶在毕节高新区工业大道上,耳边传来此起彼伏的机器声。纺织车间里的织机轰鸣声、天麻冻干生产线的机器运转声、新能源电池工厂传送带上的咔哒声……仿佛跃动在乌蒙山间的工业“心跳”。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龙晓慧
三审 冯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