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碎田”生金 沃野结出“金种子”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岑巩县平庄镇的坝区却涌动着热流。大型挖掘机铁臂挥舞,将零碎分散的田块规整成方,黑土翻涌间,不仅是土地形态的物理重塑,更铺展着岑巩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撬动农业现代化的振兴图景。从“碎田”到“良田”,从单产提升到产业集群,这片沃野正完成一场关乎丰收与希望的深刻变革。

暖阳下的平庄镇各坝区,翻耕后的黑土泛着油光,宛如撒在田间的“金元宝”。20台挖掘机同步作业,剥离肥土、夯实田坎、清理路基,粮田“小改大”项目有序推进。
“土层剥离必须达到30公分以上,确保肥力不流失。”平庄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天熬介绍,项目将在明年4月前完成“三犁三耙”后,再把改造后的良田交到农户手中。
这场田畴重塑绝非简单拼接。岑巩按照“宜机化、高标准”原则,同步推进地块平整、机耕道修建和灌溉设施完善,让原本“牛难进、机难行”的零碎田,变身“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化农田。
平庄镇观音冲村制种大户朱荣学算了一笔明白账:“以前40多亩制种全靠人工,一亩成本1600到1800元。现在田块改大后能机械化作业,单是机插秧环节,一亩成本就从200多元降到70多元,明年扩大发展规模更有底气了。”
平庄镇坝区的变化是全县农业现代化深度发展的缩影。“十四五”以来,岑巩已投入4.8亿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5万亩田块整治,建成18.97万亩高标准农田。仅平庄镇就投入500余万元,让400余亩“零碎田”蜕变为“高产田”,为农业规模化发展筑牢根基。

岑巩县以水稻制种产业为突破口,投入843.87万元建成物联网系统和“智慧制种”APP,将4万余亩制种基地纳入全程数字化管控。“从播种到收获,手机上就能实时监测墒情、病虫害,亩均管护成本降低500元。”县农业农村局农作物种子服务站工作人员吴朝令说。
技术创新更破解了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岑巩研发的“杂交水稻制种三角形高产栽插技术体系”,成功解决花期相遇难题,已在全国推广50万余亩,2023年获评黔东南州重点科技创新成果。在“工程+科技”模式支撑下,全县5000亩稻田实现数字化管理,制种产量和品质双双提升。
智慧赋能让“金种子”结出“金果实”。如今,岑巩县4.23万亩制种基地年产种930万公斤,总产值达2.6亿元,较2021年增长85%;13.06万亩油茶林实现综合产值4.081亿元,16.2万亩蔬菜基地预计年产27万吨,农业产业呈现多元发展态势。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人。岑巩以平庄镇等农业主产区为核心,搭建全方位农民培育体系,让越来越多农户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土专家”。“‘十四五’期间已累计培育1702名高素质农民,他们现在都是冬管、春种的主力军。”县农业农村局科教站负责人岳秀娟介绍。
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更让产业发展“如虎添翼”。全县培育29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拥有2.62万台农机具,形成从耕种到加工的全链条服务能力,带动70个村1.8万余户农户参与水稻制种,制种户年均增收超5000元。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彻底改变了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

土地、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推动岑巩农业实现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的跨越。202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达26.9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6783元,较“十三五”时期大幅增长。
产业辐射效应持续释放。从承办全国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培训班,到在全国种业基地建设推进会议上分享经验,岑巩农业发展已从“跟跑”转向“领跑”,更带动周边10个县发展水稻制种3万余亩,形成特色鲜明的黔东水稻制种产业集群。
“‘碎田’变‘良田’,不仅是田块形态的改变,更是农业发展模式的升级。”吴朝令说,下一步岑巩将继续延伸产业链条,让更多农户共享发展红利。
暖阳下的平庄坝区,机械声仍在回响,岑巩大地的沃野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