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文明新风转转场”凭什么受欢迎?

2025-11-24 贵州日报 雷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黄霞 陈颖

“没想到还能和这么多乡邻一起过生日,太幸福了!”10月24日,遵义市仁怀市合马镇水田村徐英迎来了她97岁的生日。这一天,她观看了文艺演出,聆听了健康宣讲,还参与了趣味互动,集体庆生的环节更是让这位老人感受到了满满幸福。

这帧温馨的画面,得益于仁怀市“文明新风转转场”活动的火热开展。在仁怀市乡村田野间,一场以“转”为核心的文明实践热潮正在涌动。摒弃单向灌输的宣传旧模式,仁怀市以“文艺演出+理论宣讲+趣味运动”为载体,通过场景与形式的更迭,推进了“理论宣传二人讲”的走新走实,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20万人次参与其中,各乡镇争相“赶场”。

从赶场天到田间地头——“转转场”转到群众家门口

“文明新风转转场”活动的最初灵感,源自当地“369赶场天”的生活习俗。

“传统赶场天的固定场地、固定时间,难以覆盖散居在各村寨的群众,也容易陷入‘为宣传而宣传’的局限。”仁怀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郑名锋说,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让“转转场”灵活起来,群众才会喜欢。

不久前,火石镇荣华村的大榕树下,一场融合文艺表演、政策宣讲与趣味运动的“文明新风转转场”活动点燃了群众的激情,500余名群众围成半圆,欢笑声此起彼伏。

“群众在哪里,活动就转到哪里。”厘清破题思路,仁怀市彻底跳出固定舞台的思维定式,因地制宜开展活动,有村落大院就用大院,有农家院坝就借院坝,没有合适场地时,田坎边、晒谷场都能成为“临时舞台”,村民们围成一圈,与表演者、宣讲员零距离互动,“心连心”的场景让文明宣传少了距离感,多了烟火气。

除了打破空间壁垒,“文明新风转转场”活动更有效拓展时间维度。

不仅在赶场日的活动节点,还将“转转场”与传统节日、节假日、民俗活动、村里群众喜事等群众自然聚集的时刻相结合,让活动更贴合群众作息。重阳节为老人送上文艺表演与关爱、农闲时组织趣味运动……文明实践正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群众的笑脸背后,是仁怀市构建“市文明实践中心+乡镇(街道)文明实践所+村(社区)文明实践站”三级联办机制的有力支撑。

“由市级统筹资源、乡镇协调推进、村级具体落实,三重保障确保‘转转场’的生命力。”郑名锋说,这种联动模式让“转转场”转出了内生动力强劲、呈现方式独特、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活格局。

从旁观者到主人翁——“转转场”转进群众心里面

“以前看演出只是凑个热闹,现在不仅参与组织,还能上台表演,得劲。”美酒河镇两江村村民赵慧参加了“文明新风转转场”活动后感叹,邻里们成为了节目的搭档,自己唱歌的爱好也成为舞台上的叫座节目。

“文明新风转转场”特意搭建了展示平台,不管是会唱山歌、跳广场舞,还是能说快板、讲段子,村民都能上台。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生涩表演”,反而引得台下阵阵欢笑,在轻松氛围中拉近了彼此距离。

酷爱唱山歌的农民网红李明强,就是其中的代表。

“我把新政策新理念编排成歌词,大伙爱听,我也唱得很起劲。”李明强原创了多首弘扬正能量的山歌,把党的政策、文明理念融入歌词,用方言土语唱给乡亲们听。如今,他还收了徒弟,带动更多村民加入宣讲队伍,让文明传播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从旁观者到主人翁,“文明新风转转场”赶到群众心里面。这股力量打破了“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模式,村支两委搭桥牵线,群众自发筹集资金、准备物资。从活动策划到节目编排,从场地布置到餐饮保障,村民全程参与。每场活动结束后,大家会一起煮汤圆、包饺子,像自家办酒席一样热闹。在不少村寨,在外打工的村民甚至会特意请假回家,只为参与这场“属于自己的盛会”。

仁怀各乡镇还邀请在外干事创业的能人回到家乡,站上“转转场”的舞台。他们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家乡变化,传递奋斗精神,更把外面的新理念、新资源带回乡村。三合镇就借助“转转场”的影响力,以“三合土”餐饮品牌为载体,让乡土文化通过美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实现了文明传播与乡村发展的双向赋能。

从播撒快乐到凝聚民心——“转转场”转出乡村合家欢

“往左一点,再走两步,好,停,用力敲。”长岗镇茅坡村“文明新风转转场”的“村乐”运动会上,参与“蒙眼敲锣”环节的村民被蒙住眼后,东倒西歪的模样笑翻全场。

趣味互动中,快乐有载体。“文明新风转转场”特意设置了“把文明行为套回家”“幸福来敲锣”“拔河比赛”等趣味环节,搭配洗洁精、纸巾、儿童玩具等小礼品,让“仁人有讲”延伸到“仁人有奖”。这些小礼品不是无偿发放,而是通过参与游戏、回答问题获得,既提高了群众的参与感,又让大家在玩乐中学习文明知识、领悟文明理念。村民们在欢声笑语中协作竞技,邻里关系也在互动中悄然升温。

“欢乐之余,还能把知识带回家,收获满满。”村民陈晓锟对仁怀市公安局民警用真实案例讲解的交通规则记忆犹新,他说,宣讲员摆“龙门阵”解读党的政策,文艺志愿者用小品讽刺铺张浪费、攀比炫富等不良风气,“转转场”赶得多了,听多了,领会的也更多。

“‘转转场’是解决群众的‘精神快乐’的问题。不是简单制造热闹,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让快乐具象化、让文明落地生根,实现‘活动有热度、民心有温度、文明有深度’。”在郑名锋看来,“‘文明新风转转场’赶到哪里,哪里就有欢声笑语”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如今,一支支充满活力的“369文艺小分队”送理论、送文艺、送快乐、送新风,20多场“转转场”把快乐与文明的种子播撒到酒都的每一个角落。参加过“文明新风转转场”的村民们还会把活动中的趣事、感悟分享给亲友,让“转转场”的故事口口相传,吸引更多的“粉丝”。这看似简单的“转转场”,不仅弥补了农村精神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的短板,更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文明之树已生长在群众心中。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潘雪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21201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