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扬帆“黔”程阔——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在干部群众中激起热烈反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梁圣 王瑶 张弘弢 赵相康 明雪
初冬的黔中大地,热潮涌动。11月20日,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召开,如同激越的鼓点,叩响奋进之门,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注入强劲动能。
会议擘画了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文化创新、绿色转型的宏伟蓝图,立意高远、路径明确。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一致认为全会精神是引领前程的“指南针”,更是激发实干热情的“冲锋号”。大家纷纷表示,要将全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奋力把宏伟蓝图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
城乡共舞,谱写“兴业强县富民”协奏曲
冬日的暖阳下,龙里河大桥如飞虹般横跨朵花大峡谷,与连绵群山共同构成一幅壮美画卷。这座“超级工程”自通车以来,变身为区域发展引擎,拉近了两岸距离,激活了乡村发展潜力,成为龙里县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实践,龙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勇认为,全会关于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部署,更坚定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信心,龙里将以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示范县为目标,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提升村庄风貌与基层治理能力。他说:“我们将统筹推进交通、养老、教育、医疗、通讯、供水等关键环节提质增效,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双向通道’;强化长效管护机制,破解‘重建轻管’难题,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真正实现兴业、强县、富民的有机统一,绘就城乡互促共荣的龙里新画卷。”
这股澎湃动能,同样在清镇市激荡出回响。“全会精神高屋建瓴,为我们在‘十五五’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清镇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朱汝坤充满了干事创业的激情,他说:“我们要不断完善乡村基础配套设施,实现城市要素下得了乡、乡村要素进得了城的‘双向’互动,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积极探索‘四块地’改革,不断提升农村土地经济效益,增强乡村造血功能;以现代农业科技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镇企业发展,推动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从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到发展要素的“软互动”,一场城乡之间的“双向奔赴”正在贵州各地深入推进,物的交汇与人的往来,持续缩小着城乡差距,描绘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协奏新景。
绿润黔山,铺展“金山银山”新画卷
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美丽贵州建设”,为全省各地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指明了航向。对于流淌着红色记忆、醇香美酒与勃勃生机的赤水河而言,这一要求尤显关键。
“作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赤水河航道养护一直面临生态保护与通航保障的双重考验。”赤水河航道管理局党委书记何辰海表示,当地正在推进实施赤水河航道绿色养护项目,该项目涵盖航道整治建筑物生态修复与连通性恢复、航道整治建筑物新型整治结构与绿色新材料、疏浚弃渣资源化利用与人工鱼礁生态补偿等多个领域。“我们将坚持以绿养航的信念,探索生态环境影响小、适宜鱼类栖息生境保护与修复的绿色创新养护模式,让‘英雄河、美酒河、生态河’的三重魅力在航道绿色养护中实现有机统一。”何辰海说。
赤水河的绿色实践,是我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缩影。这一理念,正深度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之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增强绿色发展动能”,成为了企业转型升级的行动指南。
贵州贵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諝跃感受深刻。“当前贵州铝业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劲头十足。”他说,企业将持续围绕循环经济和铝精深加工两条主线,推进公司铝产业高端补链、中端延链、整体强链,初步建成“铝资源直供—铝合金生产—铝精深加工—再生铝回收利用”的绿色生产格局。
文化创新,绽放“多彩贵州”新魅力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多彩贵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本次全会对文旅产业发展锚定的方向。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文化不仅是精神传承的载体,更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民幸福感的重要力量。
作为旅游人才建设的重要推动者,贵州省导游协会会长,省旅游人才发展促进会秘书长袁田介绍,今年我省创新实施导游分级分类轮训,覆盖超万人次,对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专业素养取得显著成效。面向未来,袁田强调:“我们将系统规划旅游人才发展,加强外语人才包括小语种人才培养,提升涉外服务软实力;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培育沉浸式文旅等新业态技能人才,打造‘领军人才’‘旅游管家’人才梯队,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培养善用现代传播手段的国际化营销人才,在全球旅游市场中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多彩贵州魅力。”
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最终落脚点是服务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到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再到扩大多彩贵州文化影响力,文化强省的目标需要一步步落到实处。
在这一过程中,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作用尤为关键。毕节市文化馆馆长况荣峰表示:“我们倍感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围绕全会关于‘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的要求,通过‘活化品牌传承普及’的多维发力,持续打造‘百姓大舞台’‘每周一艺’等群众文化品牌,拓展‘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空间,创作更多彰显时代气息、民族特色的文艺精品,激活本地文化资源,让群众成为文化繁荣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把文化服务扎根人民、赋能乡村,为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毕节力量。”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潘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