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憋屈数月”到“云端握手”,一场千里纠纷如何圆满化解?
“这笔生意让我憋屈了好几个月,现在总算解决了!”近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库尔勒垦区人民法院博古其人民法庭依托在线调解平台,让相隔千里的李女士和张先生“面对面”协商。一场因网上服装尾货交易引发的合同纠纷,在法官多番耐心沟通下,终于圆满解决。
经营遇困清库存 网上搭桥签协议
李女士在某地经营着一家服装店,受市场环境变化及自身经营不善影响店铺难以为继,为快速回笼资金,她决定结业清仓。
随后,李女士在某平台发布了出售服装尾货的信息。从事服装批发生意的张先生看到信息后,通过平台与李女士联系,双方约定:运费由张先生承担,张先生先支付2202元定金,待货物送到,验货后再支付剩余尾款。
达成协议后,李女士立即着手打包,分两批将货物发往张先生所在地。
货到拒付起争执 各执一词陷僵局
然而,交易过程并未如预期般顺利。
张先生收到第一批货物后,未按约定验货付款,反而以“都收到一起验货”为由要求李女士尽快发出第二批货物。为完成交易,李女士发出了第二批货物。
可让李女士没想到的是,张先生收到全部货物后,以“部分衣物有污渍、质量不合格”为由拒绝支付尾款。
“要么衣服我留着,尾款就别想了,要么退货退款,退回的运费你自己承担。”张先生说。李女士表示,自己同意退货,但货物数量大,产生的运费过高,要求张先生适当补偿运费。双方争执不下,矛盾逐渐升级。
多次私下沟通无果后,李女士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向库尔勒垦区人民法院博古其人民法庭提交了立案材料。
释法明理寻平衡 互谅互让解心结
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仔细查阅卷宗材料,发现该案标的额虽不大,但双方就货物质量约定不清,且对立情绪严重,存放货物的仓库也在不断产生租赁费。当务之急是组织双方协商,避免损失扩大。
法官先采用“背对背”方式,分别与双方沟通。面对李女士,法官耐心劝说:“部分货物确实存在污渍影响销售,且已积压半年,建议你适当让步,尽快化解纠纷。”
同时,法官对张先生释法说理:“李女士本就是因经营困难才清仓处理,你收到货物后未及时提出异议,自身也存在一定过错。现在货物持续积压,时间越久,双方损失都越大,不如各退一步。”
握手言和化干戈 司法温度暖人心
经过法官多次耐心沟通,双方的对立情绪逐渐缓和。法官考虑到李女士不在本地,往返法庭成本较高,于是通过“网上调解平台”组织双方调解。
调解过程中,法官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详细分析继续僵持可能会增加各自的成本。终于,在法官的耐心疏导下,双方达成一致:张先生一次性支付李女士货款4000元,协议达成后,张先生当场通过手机银行向李女士完成了转账。
此次纠纷的成功化解,是博古其人民法庭积极推进“互联网+司法”服务模式的生动实践,从线上立案到网上调解,法庭用“指尖上的司法服务”,不仅高效化解了矛盾纠纷,节省了当事人的时间和诉讼成本,更让群众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与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