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仫佬村:古村落的“复兴路”

发布时间: 2023-12-25   作者: 魏丽萍 杨峰 姚宁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石强

 

  

 “石桥小溪鱼儿游,绿水青山掩青瓦;红绿对联写幸福,农家乐里透热情……”隆冬时节,记者走进掩映在绿树丛中的麻江县龙山镇复兴村,世外桃源般的美景映入眼帘。


航拍仫佬族文化村寨——复兴村

复兴村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村子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房舍、村道和古树错落有致,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是一个历史悠久、自然生态良好、民族风情浓郁的仫佬族村寨。


复兴村的传统建筑

2013年8月,复兴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复兴村被授予“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



12月22日凌晨5点,晨光熹微,加工坊内蒸汽弥漫,豆香四溢,灰拔豆腐制作技艺的县级传承人金渊秀,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制作灰拔豆腐



复兴村做豆腐的石磨


灰拔豆腐是麻江县仫佬族传统特色美食,以当地种植的富含锌硒元素的绿豆、酸汤和多种中草药烧制而成的草木灰等为原料,采用传承了400多年历史的仫佬族传统手工豆腐制作工艺制作,豆香浓郁,带有特殊的植物和草木香,让人尝过不忘。



据介绍,灰拔豆腐传承于明清年代,那时还是一种奢侈品,家境一般的百姓消费不起,只有在逢年过节或招待贵客时才会端上餐桌。
2016年,复兴村的灰拔豆腐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被列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灰拔豆腐的取材特别讲究,绿豆经过浸泡、研磨和高温蒸浆后,去渣过滤,通过点酸等工艺将豆腐制作成型。而成型后的豆腐,还要经过一道至关重要的灰拔环节。”金渊秀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绘声绘色地介绍道。

早在2005年,金渊秀和丈夫文华忠就开始将灰拔豆腐挑到县城卖,每天销量由最开始的25公斤,发展到250公斤左右,2017年销售额突破了10万。
行走在美丽静谧的复兴,一幅景美人和产业丰的画卷映入眼帘,宛若世外桃源。
“现在一年能挣到20多万元,收入翻了很多倍。”金渊秀说,如今她加工的灰拔豆腐不仅销往凯里、黄平等周边县市,还采用真空包装远销到了贵阳、广州等地,登上了大城市的餐桌。

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复兴村成立了灰拔豆腐合作社,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豆腐的销量也在不断攀升。在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灰拔豆腐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和保护。

“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灰拔豆腐的制作队伍里来,使我们仫佬族祖先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代代相传。”金渊秀说道。

在金渊秀夫妇的带动下,合作社现有5人务工,每人每月收入近4000元。

灰拔豆腐只是复兴村发展特色产业,助农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复兴村坚持党建引领,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抓手,大力发展葡萄、生姜等特色产业,不断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复兴村现有葡萄100余亩,今年产值达到了300万元。该项目不仅得到了东西部协助资金的支持,还得到了南京农业大学的技术指导。”村党支部书记金渊波告诉记者。

文荣义是复兴村较早发展葡萄种植的“新农人”之一,经过多年的农事钻研,今年种植的8亩葡萄喜获丰收,总收入达10多万元

“葡萄价格高,不容易滞销,政府还补助买苗资金、进行技术培训指导。”文荣义高兴地说。

复兴村是一个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存着相对完整的历史遗存和民族文化,每家每户的房顶上都立有一对小白兔雕像,家中的门窗上也镌刻着兔子图案,点缀出这个仫佬族村寨独特的文化景观。


复兴村仫佬族村民家门窗上的兔子图案


据老支书王庭质介绍,相传,仫佬族先人迁徙到贵州来的时候,在路上被老虎追咬,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只兔子跳出来,吸引了老虎的注意力,把老虎引开,仫佬族先人被救了下来。



从此,复兴村的仫佬族人把兔子视为救命恩人,兔子成了这里仫佬族的图腾。他们把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兔日)定为“仫佬年”。

仫佬年是仫佬族最为隆重的传统少数民族节日,类似于苗族的苗年、汉族的春节等。

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与悠久的民族文化相结合,使复兴村这个传统村落焕发出了新的活力。2015年2月,中央文明委授予复兴村“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是麻江县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村寨。



 复兴村的荣誉墙

行走在美丽静谧的复兴,一幅景美人和产业丰的画卷映入眼帘,宛若世外桃源。


相关报道: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日报社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均为黔东南新闻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 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