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发展正当时 乘势而上再扬帆—— 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办有情怀有温度的职业教育

2025-01-13 黔东南新闻网 余天英 通讯员 吴希煜 王槐雪

  

  多彩校园文化活动

  师生齐心参赛夺冠

  新生报到

  户外课堂

  校园一角

  智慧教学设备

  实际操作机械臂

  ——拥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古建筑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贵州省第76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曾被评为贵州省“五好”基层党组织、“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贵州省安全文明校园”“贵州省技工学校先进集体”“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校本研训示范学校”;

  ——获得国家级赛事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胜奖2项,获得省级赛事一等奖16项;

  ……

  在黔东南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以其丰硕的办学成果、卓越的教育质量和持续的发展态势,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颗耀眼之星。

  回顾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所历经风雨、不断前行的学校。从1979年新建的黔东南州技工学校和黔东南州水电技工学校到2006年合并组建黔东南州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18年升格为黔东南技师学院,再到如今的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该学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苦历程。

  在校园建设方面,该学院从最初的80亩校园面积扩展到如今的900余亩,学生人数也从不足1000名增长到如今的5000余名,并且正向着10000名学生的目标稳步迈进。这一系列数字变化,不仅见证了该学院的发展壮大,也彰显了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强劲实力和广阔前景。

  45年来,在这所特色鲜明的学校里,历任校长励精图治,带领全体师生不断努力。该校在2023年底顺利通过贵州省教育厅高评委的实地评估,2024年1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正式设立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

  “这些年,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以黔东南技师学院为基础,对照高职院校设置标准,广罗人才,积极争取资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该学院党委书记曹庆旭表示,学院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秉持“走内涵发展之路,育德技双馨之才,办人民满意之校”的办学理念,以高校“五金”建设,即“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教材、金基地”为抓手,把学院打造成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理技一体、特色突出的高职院校,努力为黔东南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理工科人才。

  如今,该学院已经拥有建筑工程、汽车工程、信息工程、智能工程、艺术工程等五大部类共23个专业、2个培训工种、5个校内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6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50人,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40人,“双师型”教师106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历届毕业生在省、州(市)、县诸多部门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近年来,该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内涵发展、理工强校、民族特色”的办学方针,积极构建“校企双制、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知行合一”的办学模式,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引领,推动学院办学水平、服务能力整体提升,积极融入地区发展,服务产业升级。

  为深入推动校企合作,加速产教深度融合改革,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该学院一直以来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积极组建校企合作订单班,加快实现“产业教育”双向奔赴。2023年10月31日,该学院在新校区召开了校企合作订单班签约仪式、校企合作交流会。会上,校企双方共同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拓宽教育实践资源,在人才培养、教育创新、文化传播等领域展开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成果转化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专业实践平台,实现了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与高效配置。

  在技能教学与比赛方面,该学院高度重视,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自2009年以来,该学院在国家级、省级、州级技能比赛中成绩斐然,共有2000余人次获奖。仅2024年,学院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累计获奖67项。其中,“全国武术短兵”“0-1岁回应性照护”赛项均在国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实现了学院在国家级赛事中的新突破。

  “我校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还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和人文素养提升。”该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杰说,为了备战各级技能比赛,学院专门成立了竞赛策划小组,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和成长空间,让学生在毕业后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45年来,该学院在抓好技术教育的同时,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州委决策部署,不断探索技能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路径,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2012年以来,一直帮扶从江县加鸠镇,通过开设“加鸠班”等形式,采取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培养、帮扶就业等一条龙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激发内生动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学院所有专业对加鸠籍学生开放就读。除了免除所有加鸠籍学生的费用外,每人每月还补助生活费400元。开设“加鸠班”至今共招收了261名学生,仅减免和补助一项,学校就支出了200万元。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安排在专业技术岗位就业,一部分学生升入高级工班或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加鸠班”的学生成为当地依靠技能致富的宣传队和形象大使,为当地青年树立了技能成才的榜样。

  2023年,为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该学院与从江县人民政府合作,在新校区公共实训基地组织三期近400人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通过精心组织学员现场观摩、外出学习、专题培训等方式,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为传承民族技艺,守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该学院重点开展手工木工技能培训,组织团队深入苗乡侗寨调查研究,出版了《黔东南民族建筑木结构》专著作为培训教材,完成了《贵州省手工木工职业技能标准》和技能等级认定题库的相关工作。2023年,在从江、黎平两县开展了4期近200名手工木工工匠培训和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探索出一条结合当地实际、具有特色、切实可行的技能赋能乡村振兴之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支永不撤走的帮扶队。

  2021年以来,为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打造特色劳务输出品牌,该学院乘东西部协作东风,通过州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扩大培训工种,提升培训能力,2023年培训和就业人数近10000人,打造了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劳务输出品牌。此外,佛山市人社局在该学院公共实训基地投资50万元建设了“佛黔家政培训基地”,强化了两地技能培训合作和人才交流,提升了劳务协作连续性和群众就业稳定性。

  此外,该学院还通过开办村干部学历提升班,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专门为从江县加鸠镇、下江镇开设乡村振兴“村干学历提升班”,加强村干部党员党性修养,培养一批“既红更专”的青年乡村干部,有力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治理队伍的活力,提升基层领导班子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社会治理能力。截至目前,该学院已开设乡村振兴“村干学历提升班”2021级“加鸠班”55人、2022级“下江班”70人。

  跨越发展正当时,乘势而上再扬帆。该学院将继续坚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特色教育模式,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正如曹庆旭所说,将重点走好技能培养和学历提升两条路,突出立德树人、促进产教融合,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把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转化为“大有作为”,让全校学生“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