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强引擎 绿色转型育新机—— 黔东南州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实践与突破
近年来,我州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强化创新驱动,统筹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2024年,我州主导产业发展总体向好。今年1-2月,省级支持我州发展两大主导产业规上企业101户,总产值11.72亿元,同比增速11.59%。全州五大主导产业规上企业200户,总产值44.33亿元,同比增速30.97%。
近日,记者走进贵州黔玻永太新材料有限公司光伏玻璃生产车间,一片片刚出炉的玻璃片在生产线上缓缓移动,一台台智能机械臂正在精准裁切、抓取、打包,各条生产线都在繁忙有序地运转着。
“我们通过优化生产工艺,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目前已成功打造并启动了国内首条智能化光伏玻璃生产线,有效填补了西南地区在光伏玻璃产业链上的空白。”贵州黔玻永太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华表示,作为该行业的领军企业,将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继续增加研发投入,引进尖端技术和设备,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技术水平,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凯里市创新“园区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推行“五个平台一专班”服务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园区的发展活力。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50亿元,成功打造全州首个百亿级园区;黔东南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增长7%。今年,该市全力发展主导产业、加快提升特色产业、探索培育新兴产业,进一步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
为不断推动产业延链强链,助力产业提档升级,我州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争资争项和企业培育,全力争取专项资金、基金、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特别是加速推进黔玻永太日熔1250吨光伏玻璃、海生玻璃日熔700吨浮法玻璃、鲁控环保铅蓄电池循环利用、万航科技年产300万KVA铅蓄电池等在建项目建成投产。
2024年,全州共获得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75个,工业领域基金项目4个。积极指导台江经开区申报并获得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指导天能集团、麒臻实业等企业申报并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建立五大主导产业重点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成功培育天能集团、其亚铝业、麒臻实业3家40亿级企业,培育黔玻永太1家10亿级企业。
走进台江经济开发区贵州麒臻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来自全国的废旧电池被层层堆叠至6米高。在全密闭拆解线上,电解液通过专用管道输送到回收罐,铅膏、铅栅自动分选输送。作为上游企业,该公司将一块块废旧铅蓄电池转化为再生铅,直接供应给下游企业——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日产14万只铅酸蓄电池的产能,天能公司已成为台江地区最大的规上工业企业、最大的循环经济产业园。
“我们这里就是让千万块重获新生的废旧电池,在循环往复中,积蓄着生生不息的力量。”贵州麒臻实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徐文华介绍,一块废旧电池被液压剪切开,电解液流入密闭管道,48小时内将在这里完成一次循环作业,便转化为再生铅材料,重新回到铅蓄电池的“血管”中。
徐文华说,下一步公司将持续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回收利用率,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推动再生铅循环利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为黔东南加快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贡献力量。
近年来,我州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工业产业“一图三清单”为指导,聚焦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高质量发展工业产业体系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4年,州工信局围绕工业产业“一图三清单”进行精准招商,开展招商引资走出去27次,引进来87次,洽谈企业107家,促成签约项目43个。同时成功引进中清国投、金晶科技、其亚铝业等一批重点企业进行强链延链,在炉碧经开区打造以光伏玻璃、光伏组件为主的玻璃产业集群,在台江经开区打造以再生铅为主的再生资源循环材料产业集群,主导产业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
当前,我州正加强企业服务和平台搭建,助力企业提质增效。通过组织民族医药生产企业参加第89届全国药品交易会助力企业对外合作,组织麻江明洋食品参加第九届创客大赛并进入500强,进一步提升企业知名度。持续抓好用地、用气、用电、资金等要素保障服务,倾力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推动重点企业满产达产。
如今,我州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推动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带动相关产业链逐步健全完善,并向中高端跃升。基本形成开采洗选—玻璃生产—玻璃深加工一体化发展的硅精深加工、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炮制切片及饮片—成品药生产销售一体化发展的民族医药等产业链条,以硅精深加工(玻璃为主)、民族特色食品及民族医药为代表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已具雏形。
记者手记:
行走在黔东南的青山绿水间,轰鸣的机器声与苗乡侗寨的芦笙声形成奇妙共鸣。几天的蹲点采访,让我触摸到这片土地跳动的工业脉搏——那不仅是流水线上的智能机械臂,更是新时代发展理念在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现代化工业体系不仅是机器升级的征程,更是一场关于人的觉醒——当传统农耕文明拥抱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数据的变化,更是一个民族在新时代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