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唱响乡村振兴新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肇兴侗寨考察回访记

2025-03-27 黔东南新闻网 马骏 聂蕾 龙思全 刘汉钦 任栎铭 吴鹏程 王槐雪

  “春天到了好时光,布谷鸟叫催春忙;河边杨柳冒新芽,春耕时节播种忙……”

  早上10点,在黎平县肇兴侗寨的寨门前,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家佳与歌队的伙伴们身穿侗族传统盛装,正演唱着侗族大歌经典曲目,这是侗家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侗寨每日迎客的“开场白”。

  “总书记来的那天,我们也给总书记演唱了这首《布谷催春》。这个时节,总书记来到我们身边,一定要唱给总书记听!”吴家佳开心地说。

  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寨门口,总书记饶有兴致地听取侗族大歌的艺术起源、曲调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说,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

  歌声里的热情与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后的第二天,肇兴侗寨迎宾歌队的队员们又如往常一样进行着排练、表演,休息间隙,突然有人兴奋大喊:“新闻报道出来啦,里面有咱们呢!”瞬间,大家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打开新闻报道。看着视频里熟悉的场景映入眼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 。

  “早上一觉醒来,感觉昨天像做梦一样,直到现在看到新闻,才敢相信昨天是事实。”村民吴芳琼兴奋地说。

  与吴芳琼的“不真实感”不同,作为此次表演领唱的吴家佳几乎将当时的每一个细节都刻在了心里。

  3月17日下午,吴家佳和60位村民列队而立,只见人群中,总书记稳步走来,她心里一紧,指尖微微发颤。

  “起!”模拟布谷鸟鸣的高音部率先扬起,低音部如溪水潺潺,中音部似林涛起伏,多声部自然交织,宛如天成。“总书记站在寨门正中央,与我直接对视,我看到他的眼角带着笑意。”吴家佳回忆,这是她第二次见到总书记,上一次是2025年新年戏曲晚会,她作为侗族大歌代表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演唱结束时,总书记起立鼓掌的画面曾让她彻夜难眠。“没想到这一次总书记直接来到了我的家乡,就在侗寨听我们唱侗族大歌,当时越唱越感动,眼泪差点涌出来,我们为之热爱的侗族文化再一次被总书记看到,更激励自己要做好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弘扬工作。”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意为“宏大的古歌”,其历史可追溯至2500年前,是一种多声部、无伴奏的民间合唱艺术,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侗族社区,大歌不仅是音乐,更是维系族群认同的精神纽带,承载着历史、婚俗、伦理等文化基因。

  吴家佳的传承之路始于家族熏陶。家里祖辈都是侗族大歌传承人,耳濡目染之下,她8岁就随父母登上过央视舞台;大学主攻民族声乐专业,后曾在黔东南州歌舞团担任编导,带着侗族大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近年以“侗家七仙女”成员身份,通过直播带货推广侗族蜡染、山珍,让古老文化“破圈”。如今,她回到家乡加入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与父亲、姑姑成为搭档、同事。

  作为“歌二代”,吴家佳日常穿梭于舞台与村寨之间,致力于寻找“古朴”与“时尚”之间的联结与融合。“总书记说,侗族大歌很古朴也很时尚,我们这一代传承人要守正创新,尝试将侗族大歌与现代音乐、电子乐、AI技术等结合,让年轻一代听见传统的声音。”吴家佳坚定地说。

  鼓楼下的歌队与振兴

  在肇兴侗寨的信团鼓楼下,39岁的陆艳玉正带着35名队员排练侗族大歌。队员们身着同款藏青色侗服,腰间系着彩色腰带,这是“肇兴村布谷催春表演队”的统一装束,队名取自侗族大歌经典曲目《布谷催春》。“布谷鸟叫,万物复苏,以歌为犁,耕耘希望。”她笑着解释歌队命名深意,“我们歌队也要做乡村振兴的‘布谷鸟’。”

  陆艳玉曾是一名导游,深知当地在旅游服务方面的短板,2022年,刚当选村妇联主席的陆艳玉决心将零散的歌队规范化,“过去临时凑人表演,现在要带乡亲们靠文化致富!”

  于是,陆艳玉借助村级平台的力量吸纳队员,表演队人数由十多人增加至35人,涵盖农妇、店主、返乡青年,队员们白天务农经商,夜晚聚于鼓楼练歌演出,每场表演都会有相应的收入。如今,这支表演队,已成为侗寨“以歌促旅”的鲜活样本。

  3月17日下午,陆艳玉在鼓楼下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在村里组建侗族大歌歌队和经营民族文化体验馆的情况。“总书记叮嘱我们,要把侗族文化、侗族大歌好好地传承下去。”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陆艳玉信心倍增。

  除了组建表演队,陆艳玉还在村里开了一家侗族文化体验馆。来到体验馆,陆艳玉正为游客演示蜡染技艺,靛蓝布料上逐渐浮现的鸟雀纹样,与她创办的“布谷催春表演队”队名相映成趣。“游客亲手体验非遗,再听一场原生态大歌,才能真正读懂侗族。”她笃定道。

  在体验馆里,游客可以学习蜡染、打糍粑、捉鱼等,通过多种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进一步提升收入。陆艳玉自豪地说:“这几年,肇兴侗寨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大部分村民也都做起了和旅游有关的生意,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据统计,2024年,肇兴景区接待游客102.74万人次,同比增长63.36%;旅游综合收入10.19亿元。

  谈及未来,陆艳玉备受鼓舞。她清楚地记得,在信团鼓楼下,习近平总书记说,从你们的讲述、你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村寨这些年欣欣向荣,现在旅游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民族地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显它的光彩。“总书记对我们乡村旅游发展的肯定,让我看到了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我也会努力发挥个人的力量,继续传承和弘扬侗族大歌。”陆艳玉说。

  主街上的不舍与感恩

  3月18日,夜幕降临,肇兴侗寨的主街被喜庆的红灯笼装点得格外温馨,村民们坐在信团鼓楼前,观看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肇兴侗寨考察的新闻。

  当新闻播出完毕,大家激动地讨论着总书记的到来为侗寨带来的改变。突然,一道悠扬的歌声在人群中响起。

  “侗乡的人民,天天把歌唱,唱给祖国唱给共产党……”当熟悉的旋律响起,大家纷纷跟着唱起来,歌声在鼓楼里回荡,飘向远方。

  领唱的人是陆艳玉,此情此景再次触动她的内心,对她来说,此时此刻只有再次唱起《侗歌声声唱给党》这首侗歌,才能将她心中道不尽的感恩表达出来。

  “17号那天,总书记走在主街上,即将离开侗寨时,我们500多人就唱起了这首《侗歌声声唱给党》向他告别。当时没有人领唱,也没有注意到是谁先唱的,就这么不约而同地唱了起来。”忆起那个时刻,陆艳玉的脸上依然有不舍,“这首歌是侗族大歌的曲调,但歌词是汉语,我们就这么大声地唱着,边走边唱,唱给总书记听。”

  6岁的陆曦枫挤在人群最前排,稚嫩的歌声已与成人浑然相融,“爷爷好!”小曦枫仰着头朝总书记喊道,眼里闪着光。

  “我说爷爷好!习爷爷过来摸我的脸,我没有害羞,好激动,差点要掉出一颗眼泪来!爷爷的手温暖又亲切。”说起和习爷爷的互动,小曦枫还是很开心。他和爸爸妈妈坐在鼓楼下,又一道唱起了《侗歌声声唱给党》,这是他目前会唱的几首侗歌之一。

  父亲陆继安感慨:“侗家孩子会走路就会唱歌,这是刻进血脉的传承。”如今,陆曦枫常随侗寨里的长辈们在鼓楼习歌,小小的他大声说道:“我要好好学习,也要好好学侗族大歌,做个好孩子。”

  当总书记的车队缓缓驶离侗寨,歌声如潮涌向山峦。送行人群中,钟声丽泪光闪烁:“车开出很远,我们还在追着挥手,最后只能用最嘹亮的歌声来回应。”作为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团长,她亲历侗族大歌从深山走向世界,并带领团队参与景区表演和村寨传授、培训中。“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工作,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钟声丽说。

  近年来,黎平县不断加大侗族大歌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人加入传承队伍,启动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工程,拨出专项资金用于侗族大歌的收集、整理、编辑、出版和传承人培养、培训等,目前已出版《侗族大歌记忆》《侗族大歌集成》(十卷)等书籍,培养各级代表性传承人236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如今,从田野到殿堂,从村寨到世界,侗族大歌愈发鲜活。在肇兴侗寨,这里的人们早已懂得,当文化成为生活,当传统接上时代的地气,振兴便不再是梦想。就像布谷鸟的啼鸣,既是对春天的呼唤,也是对丰收的承诺。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