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激昂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指明了方向
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身着民族盛装的村民在寨门口唱起侗族大歌欢迎。总书记饶有兴致地听取侗族大歌的艺术起源、曲调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介绍,详细了解侗族历史、风俗和服饰、建筑等特色文化保护传承情况。他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总书记的到来,让肇兴侗寨当地的文化从业者激动不已。“总书记看了我们的文创产品,勉励我们要好好地做下去。”总书记的话语让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陆勇妹备受鼓舞。她于2014年创办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合作社产品线已涵盖织、染、绣三大类,开发出600多款产品;此外,她还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开展研学游项目,仅2024年合作社就接待了2万余名游客,走出了一条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非物质文化发展之路。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23个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文化资源蕴藏量充足。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3处,国家级非遗56项78处,位居全国同级地州市前列;省级非遗258项361处,居全省第一;州级非遗375项506处,县(市)级非遗1590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99处、州级54处、县级867处,备案博物馆40家,10个苗族村寨和12个侗族村寨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近年来,黔东南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结合州情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以创新为笔,以传承为墨,书写着文化发展的华丽篇章。
为了全面掌握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底数,黔东南州积极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工作,深入挖掘、整理各类文化遗产,为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在文物普查方面,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两次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047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方面,经过深度普查,排查到非遗资源线索5200条,整理出版《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侗族大歌志》等40余部非遗系列丛书。开展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新技术和传统村落、民族文化村寨非遗普查工作,不断充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宝库,让更多的非遗项目被发现、被了解、被保护。在此基础上,黔东南州分门别类建立了多层级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是全国唯一一座因收藏地方文书而建的场馆,馆内藏有六万多份文书。”近日,在锦屏文书特藏馆内,一群学生在这里开启了一场探寻锦屏文书的奇妙之旅,聆听文物回音,感受历史温度。
锦屏文书被中外学者赞誉为“世界记忆”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我的工作主要是对锦屏文书进行数字化扫描。”在锦屏县档案馆,一叠泛黄破旧的锦屏文书在龙清鑫和他同事手中经过裱糊、破损修复、数字化扫描、系统录入等多道工序后,便生成了数字化图像收录到数据库中,实现了数字化保护。
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中,黔东南州坚持创新驱动,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和途径,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实施非遗数字化记录工程。黔东南已完成侗族大歌、苗族古歌等33个项目及15位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完成40名省级、州级濒危项目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记录成果图片2.3万张、视频1.1万条、音频500小时,累计容量超过10TB。2021年启动省级、州级濒危项目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记录40名70周岁以上传承人。
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不断健全保护工作机制。着力增强传承活力,对代表性传承人传习活动给予补助,按国家级、省级、州级和县(市)级不同标准,每人每年发放补助,增强了非遗传承人队伍活力。同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十三五”期间共计培训传承人群5万余人次,推荐230名优秀非遗传承人到国内一流工艺美术高校参加传统工艺研修研习,有力提升了黔东南州非遗传承人群的传承水平和创新能力。
加大非遗传承人认定力度。开展非遗传承人认定工作,目前,全州共评定国家级传承人65名、省级传承人170人、州级传承人394人、县级传承人4013人。同时,创新开展州级“非遗传承人群”评审认定工作,共认定非遗传承人群16个。
2024年5月8日,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在贵阳市隆重开幕。大赛上,张桂英、吴水根、王国春、吴笃琴、王兴武等我州20名非遗传承人带着得意之作集体亮相,与全国各地非遗传承人交流展演,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展示了黔东南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实施整体性保护工程。自2012年黔东南州被原文化部批准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2023年1月,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顺利通过文化和旅游部评估验收,被正式公布为“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全国1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也是贵州省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我饰演仰欧桑这个角色,我们精心排练好每一个舞姿,希望给大家带来最好的视觉体验。”在贵阳举行的《仰欧桑》推介会上,一号女主角颜圣婷跟记者说道。2024年8月10日晚,实景苗族歌舞诗剧《仰欧桑》在雷公山下上演,演出将“人、声、光、水、电、影、景”诸多元素巧妙融合,共同描绘了仰欧桑与太阳之间那段震撼人心的神话爱情故事。借民族文化瑰宝之光燃旅游持续火热之势,《仰欧桑》的火热上演让雷山县大塘景区一夜走红,成为热门打卡地。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文化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黔东南州充分发挥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优势,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让民族传统文化在旅游产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为旅游产业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
黔东南州通过实施“旅游+”和“+旅游”,推动“流光溢彩夜贵州”“一码游贵州”建设,成功打造旅游商品基地、旅游商品街区、康养旅游基地、研学旅游基地、主题公园、夜间经济聚集区等。重点推出环雷公山、杉木河—云台山、锦屏亚狮龙羽毛球小镇等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打造环雷公山百里苗族文化、都柳江百里侗寨文化等20条精品旅游线路。这些文旅项目和线路的推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深入体验黔东南的民族文化魅力。
借助苗年、侗年、姊妹节、龙舟赛、环雷公山超100公里马拉松等节庆及体育品牌活动,利用“线上+线下”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宣传黔东南的旅游名片。特别是“村BA”“村超”火爆出圈,浏览量超400亿人次,充分展示了黔东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目光。在这些活动中,侗族大歌、苗族飞歌、侗族摔跤等非遗展演精彩纷呈,服饰、银饰、刺绣、蜡染、呢哨等民族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让游客亲身感受黔东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提升了黔东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让黔东南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黔东南州积极开展宣传普及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黔东南州通过“政府主导、民间主办、社会参与”的原则,打造“千村百节”系列节庆品牌,采取多途径多渠道宣传活动助力文化遗产传承。通过举办“佛黔文化旅游周”活动、“非遗过大年·元宵喜乐会”“村晚”“乐享非遗迎新春”抖音直播暨非遗研学互动体验线上线下系列活动等,开启非遗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让非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活态传承,让文化旅游在场景升级、跨界合作的迭代里火出圈层,实现“非遗+文化旅游”的有效链接,助推文旅市场全要素蝶变升级。
实施“引进来”战略。利用各类民俗节庆活动,宣传展示丰富多彩的非遗魅力。同时,办好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苗族民歌百村歌唱大赛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品牌活动,依托主流媒体、自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黔东南民族文化影响力,营造浓厚的非遗保护氛围。
实施“走出去”战略。凯里、台江、剑河、雷山、丹寨等县非遗项目和企业参加第八届成都国际非遗节活动,《侗族大歌》《苗族多声部情歌》参加中国原生民歌节活动展演,从江县赴北京参加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小黄侗寨小歌手表演的“侗族大歌”唱响高峰论坛,台江县苗绣参加米兰时装周,“中国苗・艺术展”惊艳亮相意大利米兰时装周并成为2024春夏米兰时装周一大关注的焦点。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是黔东南文化“走出去”的有力步伐,向世界传递着黔东南的独特魅力,不断提升黔东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殷殷嘱托、字字千钧!展望未来,黔东南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道路上蹄疾步稳,让文化瑰宝绽放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