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县和平村:烽火中的人性之光 跨越八十载的和平启示
80年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硝烟散尽,和平的曙光降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位于镇远县的“和平村”旧址,再次唤起人们对那段特殊历史的记忆,今天,让我们走进这座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国民政府军政部俘虏收容所,探寻那段历史岁月中蕴含的深刻精神。
和平村旧址占地面积6422平方米,建筑面积2382平方米,展陈面积约1800平方米。由前院和后院组成,现存有围墙、办公楼、卫兵室、大礼堂、瞭望塔、厨房等历史建筑物。1938年,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在镇远设立“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别称为“和平村”。
从 1939年 1月至 1944 年 12 月,和平村共关押日军俘虏 600 多人。与残酷的战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没有仇恨的循环,只有超越战争对立的人性关怀,战俘不仅得到基本生活保障,还被允许读书、演出、组织自治。
“像一个学校的模式来进行管理,他们在这里能打棒球,能泡上澡,还能喝到干净的井水,对于他们实行一系列的优待政策,甚至还开展一些文体活动,让初来迷茫的他们有了精神寄托,让这些俘虏感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平村旧址纪念馆讲解员罗淋惠说。
在物质保障之外,更具力量的是精神的唤醒。为了让这些战俘认清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和中国全面抗战的意义,和平村的管理者还通过上课讲授、召开座谈会、日常私人接触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对战俘进行生活、知识和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感导,先后有137名战俘成为坚定的反战同盟成员。
“中国政府遵循国际公约,坚持不杀不辱俘虏,尊重其人格,通过优待俘虏,使战俘逐步从军国主义分子转化为反战人士,到前线开展反战宣传,能够有效地瓦解敌军士气,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平村旧址纪念馆负责人粟丹说。
战争落幕之后,和平村并未随时间湮灭,而是以新的方式延续使命。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贵州省国防教育基地。 2015年8月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如今,和平村旧址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遗产,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等方式对外免费开放,成为警示战争、倡导和平的活教材,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参观。
“我是从湖南长沙来的,是第一次来和平村旧址,这一次的参观我感受到了中国人对日本战俘的尊重,也让我明白了和平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既要铭记我们的历史,也要和平地往未来继续走下去。”游客王绎嘉告诉记者。
游客王相林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尽管抗战中我们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士、民众,但是我们在对待日本俘虏的问题上仍然是一种仁爱之心,体现了中华民族宽广的胸怀。”
80载时光流转,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镇远和平村的故事跨越时空,传递着人类共通的善意,述说着和平的珍贵。它是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见证,也是文明的鲜活讲述者。
“和平村旧址,让后人得以触摸具体的历史场景,避免战争记忆的模糊化,它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坚守国际公约的文明底线,它成为凝聚民族共识、传承爱国精神与和平理念的重要载体,它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告诉后人,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和平村旧址纪念馆负责人粟丹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平村见证的,不仅是一场战争的终结,更是中华民族坚持人道主义、守护人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