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 | 以蓝靛为墨,绘就侗乡共富图景——记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陆勇妹

2025-09-29 黔东南微报 记者 余天英 雷刚

1001.jpg

       在黎平县肇兴侗寨,时光仿佛被染成了深邃的蓝。这种蓝,源自蓝靛草,浸润着一代代侗族人的智慧与生活。而有一位侗家女儿,她不仅继承了这抹古老的蓝色,更用它为画笔,带领十里八乡的姐妹,共同绘就了一幅非遗传承与乡村共富的绚丽画卷。她,就是近日刚刚荣获“黔东南州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陆勇妹。

1002.jpg

1003.jpg

       陆勇妹是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她在童年时期便被侗族传统文化深深浸染。“我母亲、奶奶、外婆都是技艺精湛的能手,染、织、绣、唱无所不通。她们之前学会的技艺,大多数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而我现在是传承好技艺,并制作出文创产品,让村民的姐妹们一起挣钱补家用……”她告诉记者,如今肇兴发展乡村旅游,传统的技艺已经变成了姐妹们创业增收的手段。

1004.jpg

1005.jpg

       十二三岁时,陆勇妹已是母亲得力的帮手,从种棉、纺纱、织布到制作亮布,从管理蓝靛草、制作靛泥到调制染料、染出心仪的侗布,她已然娴熟。侗族服饰中繁复的“添花锦绣”“素锦”“彩锦”,以及十八种传统刺绣方法,她都掌握得游刃有余,甚至能自己设计纹样。这段经历,为她日后的事业埋下了最重要的种子——对民族文化的深沉热爱与扎实的手艺功底。

1006.jpg

       自从2010年以来,肇兴侗寨作为AAAA级景区声名鹊起,游客纷至沓来。但陆勇妹发现,寨子里虽然店铺林立,却缺少一家能真正展示侗族传统手工艺精髓的精品店。一个梦想在她心中萌发:要创办一个以侗族非遗文化为核心的品牌。

       2014年,陆勇妹怀揣着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一股闯劲,她说服家人,筹集资金,在景区内创立了“侗品源”。创业维艰,远非想象中那般诗意。“第一年,我们倒贴了40多万元,丈夫开始有意见,一同创业的弟弟也选择退出。但是我还是不想放弃,因为放弃就等于这些钱直接打水漂了,如果我再努力搏一把,可能还有希望。”她说,这条路上只能自己承担艰辛,唯有坚持。

       就这样,陆勇妹一边负责登门拜访各级部门寻求政策支持、申报专利和非遗项目,一边带领团队潜心研发产品。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三年的努力,“侗品源”不仅站稳了脚跟,更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获得了市场认可。

1007.jpg

       陆勇妹深知,传承并非故步自封,而是要让古老技艺在与时代的对话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她带领团队成功申报了“侗族平安香包”“三鱼共头”等10项专利,注册了“侗品源”等3个商标。她们研发出300多样融合民族图腾文化的纹样,推出了1000多种将靛染、豆染、扎染与刺绣、织锦巧妙结合的新式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老物件”,而是变成了床上用品、服饰、包袋等充满时尚感的生活用品,让非遗真正“活”在了当下。

1008.jpg

       这些年来,陆勇妹探索出“非遗+扶贫”“文创+扶贫”“文旅+扶贫”的精准模式。她深入黎平的各个社区和村寨,开展了40余场技能培训,免费教授侗族刺绣、靛染、织锦等技艺,惠及3000余名妇女。更重要的是,她实施“订单式扶贫”,向参加培训的农户收购手工艺品,让姐妹们既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又能照顾家庭和孩子。

       截至目前,陆勇妹创建的“侗品源”非遗工坊已有效带动643人就业创业,在脱贫期间帮助600余户贫困户每户增收千元以上,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同时,她将非遗送进了中小学课堂,与高校建立研学基地,不断培养年轻绣娘,努力提升品牌。

1009.jpg

1010.jpg

       “我要做的事,就是让姐妹们在家门口可以就业多挣点钱,把日子过得更好一些,同时让靛染、刺绣等技艺传承下去。”这句朴素的话语,是陆勇妹最真实的梦想。她的人生,正如一块上好的侗布,以传承为经,以创新为纬,用蓝靛般的坚韧与奉献作染料,染出了一幅既属于个人、更属于整个侗乡的灿烂“蓝景”。

来源 黔东南微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时珊珊

三审 铁源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21201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