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粉墨闹侗乡

2018-03-29 黔东南新闻网 图/金可文 文/吴国雄 吴敏

  侗戏,是天柱非遗文化的一张名片。记得小时候,每到正月时节,村里人都要搭起临时的戏台,“锵锵锵锵”的唱上几天。小时候看戏,图个热闹,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只见台上花花绿绿的服装和脸谱在眼前奔来奔去,舞台下则是满地的瓜子壳和拥挤的人群……热闹且温馨。不过,这都是三、四十年前的记忆,这之后,这种热闹的场面就越来越少了,随着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各村的戏班也走入尴尬、难以生存。

  时过境迁,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在丰衣足食的年代里,一支支侗戏班又活跃在乡间了。他们挑着简单的行头,用几块编织布搭起简陋的戏台,当锣鼓声响,便舞动长袖,在戏台上“咿咿呀呀”唱将起来。特别是获评“贵州省侗族戏剧文化艺术之乡”的渡马镇,侗戏班子更是繁荣,几乎寨寨有侗戏班,堪称“歌村戏寨”。

  杨柳村的侗戏班则是渡马镇众多侗戏班中比较耀眼的一支队伍。今年49岁的周宗治是队长,当时,渡马镇已有有冲头、腊树脚、周家三大戏班。由于周宗治也十分热爱侗戏,于是,在2011年周宗治夫妻便成立了杨柳村侗戏班。虽然成立时间比较晚,但周宗治对侗戏却不甚了解,正当他在无人指点而一筹莫展时,侗戏前辈给他介绍了龙盘村著名侗戏老师陈通敏,陈通敏在得知实情后,欣然前往指导,他能编能演能导,并根据戏班子演员的特长,进行角色分工,谁扮演元帅,谁能胜任大将,谁适合扮演小兵,他都进行了有效的培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短短的几个月,周宗治的侗戏班便出落成能上台演出的戏班子,论唱腔、论身段、论走台、论剧目等与其他的侗戏班分毫不差,甚至有过之。

  农村的草根戏班普遍经济拮据,刚开始演出时,他们的道具和戏服都是靠借,但借的次数多了,不但自己不好意思,人家也不十分情愿了。2015年,周宗治东挪西凑,终于凑了12000元钱,把邻村戏班的戏服、道具全部买了过来,一个像模像样的草根侗戏班终于可以四处演出了。

  从2011年起,他们便陆续的到各乡村寨子进行演出。乡村大多没有固定的标准戏台,而是临时搭起的戏棚。忙时,一天有几场戏,为了挤时间,演员们连吃饭和休息时也无暇卸妆,十分艰辛,实在累了,就在演出间隙稍微休息会儿。但是只要那锣声鼓声一响,大幕一拉开,他们立马鲜活了起来。唱念做打毫不含糊,或英姿飒爽耍枪弄棒,或水袖飘舞婀娜万千,那架势,那神情,那一招一式,都让人倍受感染。

  在侗乡,很多村落分散,山高路远。县里的专业剧团难得下来一趟,即便是“文化下乡”或“送戏下乡”也仅在村寨里逗留一场戏的时间便匆匆离开。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长年较贫乏,这就给了把戏台搭在家门口的侗戏班子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

  杨柳村的侗戏班剧目较古老,基本上都是传统的《大破天门阵》《仙姬送子》《泡打两狼关》《穆柯寨招亲》《吞丹斩狐》等侗戏,但这个侗戏班为了顺应老百姓的口味和需求,《新龙船调》《刘海砍櫵》《白色娘子》等阳戏也能上演。

  如今,杨柳侗戏班已是名声在外。现在这个侗戏班每个月都有演出的邀请。就连县里也常请他们参加各种大型演出:七月二十坪、三门塘景区、甘溪旅游村寨、魅力龙盘、全县春节系列文化等活动等都少不了他们演出的身影。在演出技艺不断提升下,戏班子的收入也得到了提高。

  他们的草根侗戏班,虽然演技还有些幼稚笨拙,舞台美术和服装道具也很简陋,在城里人看来像“土包子”。但在侗乡,他们的戏班子却有它的优势,轻装简从,没有大架子,村民请得来、供得起。村里或农家个人每逢婚丧嫁娶的日子,或是五谷丰登后的农闲季节,少不了请来戏班热闹热闹,唱上几天,欢天喜地的像过年。

  近年来,戏班也与时俱进,迎合时势,配合政府宣传工作和乡村移风易俗,也尝试“旧瓶装新酒”,用传统表演形式反映当今的新生活新时尚,很受欢迎。

  在我看来,他们除了微薄的收入,更多的只是为了一份热爱。他们像快乐的天使,给侗乡人送来一路欢歌,献上最美好的祝福。他们的生活虽然紧张艰苦,但他们从“粉墨春秋”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和价值。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39730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