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梭又吹响了芦笙

2018-04-10 黔东南新闻网 吴安明 吴敏

  四月八日,又到了桐花开放的季节,施秉县杨柳塘镇的古岜仙又吹响了古老的芦笙,由此,拉开了一年一度巴梭芦笙会的序幕。

  古岜仙(Guf bal dlieeb),是施秉县杨柳塘镇的最高峰,每到农历二月的下旬的午日当地的苗族同胞会抬着牲口,分别是一头猪,一只鸭,一只鸡,前往古巴仙大山举办祭祀活动。祭祀是庄重而严肃的,他们选择一块洁净之地作为祭祀场地,插上五颜六色的纸花,搭建一些花桥,由巫师面向东方,呼唤着神灵,让水龙从东方来,来到这片山野,洒下甘露,滋润土地。这就是祈祷上苍,带来风调雨顺,福泽天下百姓。午日,按十二生肖即是马日,让马扬蹄速递,直达东方,奔于大海,请回龙神。古岜仙祭祀完成之后,第二天人们将在根穹举办四天的吹芦笙活动。在这里,人们举行唱古歌、跳舞、赛马、斗牛、斗鸟等活动。

  岜梭,是施秉县杨柳塘镇二十八个苗寨的总称。这里居住着吴、田、石等姓氏苗族,这支苗族来自于江南,这支苗族自东向西,自南而北,溯清水江而上,翻越几百座大山,经过几百年,最终定居于巴梭地区。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施秉、黄平、凯里等地芦笙制作工艺相同,词、曲、舞相近,其特点是芦笙高亢粗犷。经过上千年的文化磨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芦笙文化区。

  施秉县支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保护,鼓励支持当地依托片区民族文化资源,推进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通过充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做大做强苗族开亲歌、大歌、古歌等民族歌舞品牌,民族民俗文化成了文化扶贫的亮点。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社会贤达人士帮助下,投资四百多万元对岜梭芦笙会活动地点进行了修缮,建起了芦笙坪、管理房、入场公路、斗牛场等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同时,施秉县出台政策扶持扶贫对象参与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精准文化扶贫成为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文化力量”凸显了扶贫工作的人文内涵。

  这次芦笙集会的开幕式上,来自全省各地的歌手纷纷带来了好看好玩的歌舞。阿格妮,原生态苗歌组合阿蕾娥等当地歌手悉数亮相。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歌舞剧院演员雷艳也现场一展歌喉,迎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39730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