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侗年 让世界看见黎平

2018-12-10 黔东南新闻网 姚进忠 吴敏

  

  12月7日-9日(农历十一月初一至初三)一年一度的侗族新年到来。侗都黎平热闹非凡,大型非遗展示、大型灯光秀,红军进城情景再现,侗家人杀年猪、打年耙等各式各样的年俗风情热闹着整个侗年,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12月7日,大雪,3度的低温,并没有减退侗乡儿女过侗年的热情,今天,恰逢中国·黎平首届大型灯光秀群星演唱会翻过一周,今夜,侗都大地因为“打凝更”(侗语为:过侗年)再次沸腾。

  千秋鼓楼添异彩,百年侗寨笑开颜,五湖四海贵宾到,欢天喜地过侗年。

  今夜,锦绣萨玛园,流光溢彩、灿烂辉煌;七彩侗乡,银光闪闪、照亮云天,照亮着侗都人民的脱贫致富“小康路”。

  200名演员为“让世界看见黎平”,顶着寒风细雨,整装待发。

  丰年祭祖《你是一兜好白菜》,拉开了2018中国侗年暨第九届黎平·中国侗文化旅游节开幕晚会序幕。

  《五溪之神》情景剧的展播,画外之音,让观众感受到唐朝大将军杨再思冬天回黎平佳所探亲的家国情怀和传奇故事,感受着侗年充满军民情深的历史情节。

  歌舞《茗侗天下》,地青琵琶歌《姜良姜美》,《和我一起去肇兴》把观众带入了快乐旅程,让人们感受到和谐共生的田园牧歌生活,感受到人类远古时期的生活画卷,感受到侗寨原始、古朴和谐之美。

  “饭养身、歌养心”是侗家人生活的写照。《侗家喜事》《登天寻歌》等节目让人们了解到侗族大歌的来源,感受着“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体验到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大歌传奇”与魅力。

  “五溪之神”、“萨玛天岁”,护佑着黎平的一方水土;《瑶族武术》,强身健体,守护村寨,让苗乡侗寨共沐和谐。

  载歌载舞心欢畅,主客同庆乐无疆;余音绕梁大歌好,不绝如缕美声扬。

  来自内蒙古的阿依萨组合演唱的侗年主题歌曲《天下侗家年》,把晚会拉近了尾声。

  侗年晚会的12个歌舞、情景剧节目,演绎着“让世界看见黎平”的主题,迎得了观众和嘉宾不断的掌声和喝彩。

  “半个多月的节目排练,50分钟的展示,给观众呈现了侗都黎平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呈现一个跨时空,从古到今的舞台盛宴。”黎平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杨国祥说。

  侗年,是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侗族人民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侗语称凝更(甘),又称冬节或杨节,冬节原为侗族杨姓节日。最初以杨节为侗年的是贵州省黎平、榕江、从江三县部分地区(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间)。后来互相仿效,人们逐渐过起了侗年。20世纪80年代初,经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决定,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年。2011年5月23日,“侗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过年期间,各家各户祭祖、打年粑、杀年猪,宴请宾朋,吹芦笙、踩歌堂、赛大歌、斗牛庆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在喜庆侗年主会场、延伸会场,《红军来到黎平城》情景展示、《让世界看见黎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黎平万人侗族大歌赛决赛、萨玛公园灯光秀、重走长征路、“茗侗天下”茶文化等主题活动吸引着游客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此次侗年节暨第九届侗文化旅游节以“弘扬民族文化,助推脱贫攻坚”为主题,主会场设在黎平萨玛公园,并延伸到黎平翘街、中国侗乡茶城,分会场在肇兴侗寨、中潮镇佳所村。

  在喜闹侗年肇兴分会场,还将举办春晚文化墙、寨门迎宾、鼓楼对歌、侗族歌舞表演、长桌宴、篝火晚会、行歌坐月、盛装游行、侗戏展演、丢卣卣、祭萨、抬官人、“月也”习俗展示等主题活动;12月9日在佳所分会场举办寨门迎宾、侗年开幕式、芦笙表演、祭祖、打年耙、杀年猪、品侗果、特色农产品展示、脱贫攻坚成果展示、杨戏侗戏表演、文艺演出等主题活动。

  办节“不花钱”是这次侗年活动的亮点。黎平县厉行节约,采取“政府引导,商业运作,文化搭台,企业唱戏”模式,侗年活动不由政府包办、出资,资金全额由通过公司通过举办《让世界看见黎平》灯光秀等活动筹资。

  活动通过喜庆侗年,喜闹侗年等形式,回顾了40年来改革开放黎平的发展历程和巨大变化,展示黎平人民在改革开放中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良好精神风貌和侗乡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弘扬侗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凝聚力,激发了全县上下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近来来,黎平县大力支持“文化引领”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宝贝”,全力打造“国际化侗文化旅游首选地”打响“侗都黎平·颐养胜地”品牌,加快文化旅游助推脱贫步伐。以侗年为媒,推出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带动旅游井喷,助力群众增收。2017年,黎平县旅游助推脱贫5000人。

  此次侗年活动,黎平县还推出了黎平县一城两翼三日游、百里侗寨踏歌行二日游、红色文化一日游、2018划骑跑赛道自驾一日游、感恩线路骑行一日游五条旅游线路。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39730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