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茶香幸福来 ——雷山县践行“两山”理念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04-26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余天英 侯丽

  仲春时节,山间薄雾轻笼,走进雷山县望丰乡干河沟茶园,一排排青翠的茶树与一道道田埂交错排列,绿意盎然,芽茶尖浸润着晨露,一派生机勃勃景象。茶树间,村民们腰挎竹篓,穿梭在青绿之间,将嫩芽轻轻采摘下,放入小茶篓里,将春天的“绿意”收入囊中。

  茶界中都说“好山好水出好茶”。雷山县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区。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片生长于山中的小树叶,居然在历经千年风雨后,能助力雷山摆脱贫困,“长成”年产值超过十亿元的支柱产业。

  雷山县的茶园大多分布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腹地,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雨量充沛,适宜茶树生长。要说雷山茶,也有一番“曲折史”。

  雷山县自古有种茶的历史。据《雷山县志》记载:清代,已有人在雷山境内开垦茶园,但由于交通闭塞,不少茶园荒废了。

  为让荒废的茶园恢复生机, 1980年,已经51岁的毛克翕,向单位提出申请,主动走出了县科委办公室,到距县城14公里的丹江镇觉散苗寨安营扎寨,这里正是大片茶园荒废的地方。

  当时,毛克翕带领40多名工人,起早贪黑地上山割草、翻地、修剪茶树、增施肥料。通过两年的艰苦奋战,大伙将荒芜的500亩老茶园全部垦复,恢复生机,同时还开垦出了200亩的新茶园。

  “前人创业,后人兴业”。说起雷山茶和银球茶的故事,雷山县毛克翕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80后”“茶三代”毛鹃,清晰记得爷爷毛克翕扎根山间研创银球茶的如烟往事。

  “当年,爷爷白天在茶山忙,晚上回来还在煤油灯前,翻阅资料,探索制茶工艺,直至深夜;父亲总是忙着跑展销会推广雷山茶,我一年都见不了几次……”在毛鹃的记忆中,爷爷和父亲毛华都是制茶人,自己也不知不觉成了“衣钵传人”。

  “我之前在县旅游局上班,为了把雷山茶发展得更好,我在2019年时候就放弃‘铁饭碗’,从父亲手中接过茶叶事业做到现在。”毛鹃说,通过申请之后,她成为银球茶第三代非遗传承人。

  为何取名“银球茶”?“听爷爷说,因为茶球很像我们苗族姑娘身上佩戴的银铃铛,另外那时候中国乒乓球在国际体坛屡创佳绩,基于这两个独特的背景,爷爷就命名为‘雷山银球茶’。”毛鹃说,为了开发名茶,爷爷可是翻遍了古今中外有关名茶生产加工的技术资料,通过用一芽二叶反复进行制茶工艺对比,经过无数次之后终于成功了。

  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在简陋的制茶车间里把茶叶揉搓成一个个小球经干燥后茶球表面呈银灰墨绿色银球茶,成为雷山县富民的大产业。这一切离不开毛鹃一家三代人40多年对茶的坚守,折射出雷山茶人的匠心独具、开拓创新的精神。

  雷山银球茶以独特的外观和工艺,在贵州自主茶品牌中独树一帜。该产品自1982年问世后,荣获各大奖项40余个,2014年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雷山发展茶产业的“当家花旦”。

  “银球茶 ,很神奇、很好喝!”3月18日,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举行,身着苗家银饰盛装的毛鹃在活动现场展示茶艺。当她将一颗雷山银球茶投入杯中,随着沸水注入,水中茶芽如花一般慢慢展开,茶香四溢,赢得了国外品茗者点赞。

  近年来,雷山县立足县域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资源禀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特色主导产业,全力打造干净茶、生态茶、健康茶、放心茶、惠民茶。

  “过去茶产业是雷山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现在茶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我们得把茶种好、做好、卖好!”毛鹃说,自己一定尽力带领更多百姓通过茶产业致富,为进一步做优茶品质,做强茶品牌,推动雷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采访中,雷山县茶叶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李胜康告诉记者,从2016年以来,该县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茶产业发展格局不断得到完善,精而强、精而美、精而特的发展思路成为雷山茶行业的共识。目前,全县注册茶叶市场主体有156家,其中获得SC认证生产茶企29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州级龙头企业7家。

  从雷山县城出发,行走望丰乡、西江镇等地,采茶、制茶、卖茶,茶产业环环相扣,茶农、茶工、茶师们在各自岗位上忙个不停。

  沿着苗岭主峰雷公山蜿蜒而上,一个多小时车程后,我们来到了海拔1400米左右的西江镇脚尧村。在连绵的群山中,茶园郁郁葱葱,一片片新芽翠绿欲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茶青,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雾当被盖地当床,秋风扫地四壁荒,蕨当主粮灰当盐,有女不嫁脚尧郎。”“一年辛勤半年粮,半年蕨粑半年苕”许多年前,由于自然环境恶劣,脚尧村祖祖辈辈在这里过着贫困的日子。

  如今,脚尧村已是茶香满园,兴业富民。脚尧之变,受益于雷山银球茶的产业发展。

  “几十年前,‘老支书’吴秀忠带领大家培育出第一片茶园,后来种茶人越来越多。现在我们村有200余名群众,却有3700多亩茶地,茶多人少,每年到了春茶采摘加工旺季,其他乡镇和村寨的村民都会来脚尧抢采茶叶,增加创收。”脚尧村党支部书记匡正湖说,脚尧人民不仅学会了种茶制茶,还建起了合作社、开起了公司,发展农文旅产业……

  为写好茶旅融合新篇章,丰富旅游业态、吸引游客留在脚尧,村里和公司于2020年在凉水井片区建设集茶园观光旅游、茶文化体验及康养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同时打造茶+N模式,不断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民宿今年五一的订单差不多订满了,现在正在申报脚尧茶业疗休养基地,相信产业会越来越好。”雷山县脚尧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文慧开心地说。

  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带增收。这些年,雷山县打造黔东南州级优秀劳务品牌“雷山茶工”,随着采茶技艺的不断提升,专业采茶工队伍名气越来越大。

  --雷山县云尖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春艳,针对过去夏秋茶因产值低而一直被当成“废叶”修剪的情况,引进先进技术和自动化生产设备,推广夏秋茶采摘加工,实现茶农增产、群众增收、企业增效;

  --雷山县西江镇乌尧康源茶叶专业合作社经理杨燕红,通过和本土龙头企业合作,2023年,合作社支付社员茶青款320多万元,同时为当地农户提供就近就业岗位;

  ……

  不论是毛鹃、董文慧、杨春艳、杨燕红,还是常年在茶园里劳作的阿姨姐妹们,她们都是雷山茶产业的“指尖功夫”人。随着茶产业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妇女同胞加入雷山银球茶揉捻、茶旅融合等行业,大显身手,充分发挥“她”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年雷山县共组织群众参与茶叶组织化生产约27万人次,其中,女采茶工占总人数的90%以上。

  “五一”假期临近,走进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博物馆、景区观景台、民族风雨桥、芦笙表演场等景点,游人如织。在苗寨北门,身穿苗族盛装的姑娘们端起12道拦门茶热情洋溢地迎接八方宾客。

  “我以前听说雷山有12道拦门酒,今天还遇上了12道拦门茶,很新鲜。”“刚才品了‘雷山银球茶’,清香!好茶!得带回去送亲友品尝。”超级的高山流水茶,壮观的拦门茶,游客们一边欣赏民族歌舞、一边品雷山茶,沉醉其中。

  游千户苗寨、赏苗族风情、品雷山好茶成为游客在雷山的特别行程。因为大家在这里品到的,不仅仅是茶叶的味道,更是茶人的精神与文化。

  几十年来,雷山县从一个人的努力到七万人的参与,从一片荒茶山到16万亩郁郁葱葱的茶园……

  “我们县90%以上的茶青都是由县内企业加工销售,茶产业链的发展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这样才能做成一个可持续的、健康的、绿色的茶产业。”采访即将结束,雷山县茶叶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文晓周告诉记者。

  下步,雷山县凭借丰富的茶叶历史和生态优势,重点打造“银球茶”茶叶品牌,推行茶旅融合,以茶山、茶园、茶叶为主体,发展集茶叶生产、加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给茶产业发展开启新模式、新卖点、新活力,为人们在观光旅游的同时,创造体验茶趣、感受茶韵飘香的美好空间。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39730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